修 • 莱佛士著《昆虫志》 读后感
Ori Ng
从小就很迷恋昆虫这种生物。记得那时每个周末早上我会和朋友去树林寻找豹虎(虽然这种蝇虎科蜘蛛不属于昆虫纲,但那时单纯的小心灵,还不晓得蜘蛛和昆虫有结构上的差异),下午在烈日草丛里捉蚱蜢, 或者去胶林小溪钓鱼。在等待鱼儿上钓时候,看着蜻蜓在溪水上飞舞,更难以忘怀的是那个时代还可以看到莹火虫在夜晚出现,像是一艘艘小小幽浮,它们在夜里飞翔划破漆黑留下如烟花盛放的道道光痕,把我的想象带往外太空,编织成一个个美梦。那是对世界还保有强大好奇心的时候,我想数十年至今,这份好奇心虽有些削弱但不曾停歇。
昆虫作为一个美好童年的印象,也许是如我生长在那个年代,居住在乡镇的小孩们才可能会有的念头。我们国家的教育,并没有像这本书《昆虫志》里其中一章所提到的日本人民,因为文化与本土宗教推荐对大自然的热爱,会把十九世纪末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著名的自然科学作品《昆虫记》的篇幅纳入小学课程里,透过他的书写让日本小孩初次瞭解自然世界与昆虫生态。所以七十年代末我国经济发展往工业化迈进,以后的新生代,随着环境与家庭的改变,大自然对他们是遥远的距离,昆虫对他们恐怕就剩下是“厌恶的害虫”单一扁平的印象。
这是极为可惜的事。其实昆虫是生物界里一种“自然美学”的极致设计,体现大自然与演化力量的美感与奥妙。昆虫与人类文明发展与文化共生的深层关系,并不亚于家畜与宠物。中国有个源远流长,早已融入中国传统的哲学,文学,医学与道德观里的斗蟀文化;意大利佛罗伦斯有蟋蟀节庆典;日本许多大人小孩对甲虫的热爱是他们自然环境伦理观,日本式人生的一种展现;即使在非洲引起浩劫饥荒的蝗虫,也同时是某些族群具有经济价值的食物。
这本书的作者带着这种觉察走访世界各地文明, 利用他在人类学科的专业知识与训练,寻思人类与昆虫的关系,把两个物种之间交流过程背后的社会情境与历史背景,产生的政治经济效应, 暗藏的文化与伦理观点,一一记述在这本书里。在这个议题上,为读者呈现一种全方位,多面向的知识与解答。他的书写为读者打开一扇思维的大门,知晓人类与昆虫之间的交流,在政治,经济与文化上互塑了彼此。
注:《昆虫志》可在纪伊国屋书局及城邦阅读花园购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