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童诗的情缘

杨敏

十几年前,我国教育部为了推动儿童对诗歌的认识与鉴赏,频频主办诗歌朗诵比赛,各校也纷纷响应此项活动。当时网络并不普遍,各校老师只能从教育部所提供的童诗范例中选出适合孩童朗诵的诗歌参赛,诗歌来源可说是少之又少。

若干年后,互联网渐渐盛行起来,网上的诗歌不计其数,但诗歌多是来自中国台湾的作者,内容未必符合我们的要求,因此还得修改一番才能派上用场。如此年复一年,越来越多来自网上的诗歌在比赛中出现,同样的诗题,同样的内容,令评审们感叹不已。于是主办当局有了新规定:凡是在全国赛中曾出现的诗歌,在5年内不得重复,这一规定,让导师们伤透脑筋!

我校的华文主任知道我有兴趣写作,便叫我尝试写童诗给参赛队伍,这样可避免与其他学校“撞题”,又可随心所欲选择适合孩子们生活环境的题材。这一重大任务,我是欣然接受了。

对于童诗,我不是没接触过,却未曾有过创作,最初,就参考教育部的童诗范例,也参考《小作家》梁志庆老师的作品,东拼西凑,总算能胜任。

主任说:“有你真好!我们不必担心与别校撞题,内容也百分百是原创的。”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对童诗越是爱不释手,同时有新发现:孩子们的童言童语,其实就是活灵活现的童诗,孩子们在做功课时,我侧耳倾听他们的对话:

“ 闹钟响我听不到,妈妈叫我一定听到,妈妈才是标准的时钟。“

“如果没有地心引力,我们会飞起来,多好呀!“

“ 星星很贪玩,玩得忘记回家,太阳公公出来,把他们赶回家。“

我混在孩子群中,以童眼看世界,以童言童语与孩子们沟通,渐渐地,走进了他们的世界,一首首童诗在我笔尖下如泉水般涌现,那么自然,又如此纯真!

写了十几年,退休了,意犹未尽,继续创作童诗。我已不在校园里,童诗灵感不再来自孩童,而是来自家长,他们诉说孩子或孙子们的学校生活,他们天真的发问,有趣的童言童语,听着、听着……我的灵感泉源再度涌现,叫我如何放下写童诗的笔杆呀!

岁数日益增长,我已步入中老年,一颗童心,一双童眼,依旧遨游在孩童们的世界,愿我能永保童真,继续我的童诗创作。

Photo by Ramin Talebi on Unsplash

Related posts

活着,是为了寻找信任

赴一场文学飨宴 —— 2022年第十六届花踪文学奖

日子数着数着就数完这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