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晨曾是一名中五学生,性格内向,学校朋友也不多,成绩还算不错,在班上算是榜上有名。上课的时候,老师所发问的问题,学生们都能回答地流畅又准确。看到同学们的游刃有余,子晨心里有股莫名的不舒服,可是无法解释。
回想起当年,子晨不了解情绪的波动,而且觉得这是多余的,父母也没有给予子晨情绪的认识。所以在子晨当年的认知里,情绪就像是上道德课的笼统解释。这股不舒服的感觉,当中参杂了许多情绪。心里有着羡慕、自卑、嫉妒、害怕、焦虑、被关注的优越感、被抛弃、被爱的混合感受。
看到同学们的领先,子晨羡慕他们的能力,自己输给他们而觉得自卑。沉浸在自卑里,衍生出嫉妒,这股破坏力让他觉得害怕。心想:“如果再不赶上,我会落后太远。”子晨想在短时间内超越他们,逼自己疯狂地温习。岂料,这过份的努力,伤害着身体而带给他焦虑。这焦虑来自于子晨自小想证明给家人瞧,他是出色的。子晨想用优等的成绩,来换取家人和朋友的关注,这种被关注的感觉,使他产生优越感。这是因为子晨不想被家人,朋友和社会抛弃,他想要被爱。
由于中五有个非常重要的考试,是跨越光明前途的一道门,大家把时间都放在学业上,做最后的冲刺,欲获取最佳的成绩。
考试开始了,子晨用短暂记忆的方式去作答。当老师说:“可以作答了”,子晨恨不得想在最短时间内把刚才所背的东西,一一地吐在考卷上。第一题,回答顺利。第二题,还不错。第三题,刚才温习时有瞄到,可是脑子想不到,怎么办?十分钟、二十分钟、三十分钟过去了。眼看时间不多,子晨脑袋突然空白,双手双脚开始发冷,手中握着的铅笔开始抖动,喉咙感觉很紧绷,仿佛有人用手勒着颈项一样,呼吸急促。后来子晨回神,放弃这题,专注在剩下的问题,勉强地把考卷作答完毕。
如今的子晨,想抱着十五年前的子晨,说:“允许你自己害怕、焦虑、恐惧。它们都是与生俱来,互相支撑你生命的能量来源。如果当时我在你的身旁,我恨不得向老师提议能否邀请父母在身边给予鼓励。希望考试时候,一旦难受,勇敢地站起来说,爸妈,老师,朋友,我现在很难受,你们能否接受我的脆弱,给我个拥抱吗?我想哭,我想狠狠地大哭一场。”
Photo by Philippe Bout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