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咖与书满季的一杯咖啡

对东南亚中文艺文生态造成可持续的结构性改变,将市场盈利分配给艺文工作者,从而制造更多优质内容,促进更大的文亲群体,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 这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赖国芳访谈:东南亚中文串流平台

大家晚上好,欢迎收看墨水•咖啡•殿的访谈单元,访谈系列开跑至今,本专页陆续访问了不同领域的嘉宾,今天很荣幸能邀请赖国芳博士 一起聊天,聊聊本土阅读趋势和他创办的阅读平台。

节目开始之前,让我稍微介绍赖先生的背景。赖国芳博士出生于北马,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电机系博士。1999 年于新加坡创立跨国数码营销公司 BuzzCity。现任新加坡国大电脑系特聘教授,讲授数码营销课程,并指导高科技起步公司。2016年创立文创平台《人间烟火》。今年更推出了内容串流平台——”书满季“,成为举国瞩目的文创动向。

书满季立志为东南亚中文艺文生态创造可持续的结构性改变:培养有消费意愿的文亲群体,协助艺文工作者从市场获取盈利,从而刺激更多优质内容的产生,形成良性循环。访问开始前,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欢迎赖国芳博士!

(小编以『编』为代号,而嘉宾赖国芳则以『赖』为代号)

(1)

编:赖先生你好。这次会谈契机是早前我参与人间烟火的线上活动,在活动结束后荣幸有机会接触赖先生,于是我鼓起勇气提出邀约作这次访谈,得到赖先生爽快答应,非常感谢。

说起来我第一次认识您是在乔治士几年前的座谈,从而认识了“人间烟火”文创平台,这几年下来,人间烟火说得上是全方位发展,从文字专栏、文化导览、数码营销等精致内容,团队也不断扩大,仿佛丝毫不受疫情影响仍能持续成长,今年更推出了阅读串流平台——“书满季”。可以请您稍微介绍书满季的创办渊源和品牌设计吗?

赖:首先,书满季不只是阅读串流平台。我当初的构思是流动内容的串流平台,包括影片、音乐、阅读,我近期在人间烟火发表的数码课程也包括其中。所以,书满季的定位与其说是“数码阅读串流平台”,我更倾向“数码内容串流平台”。一开始人间烟火的定位是“东南亚中文艺文平台”,以文创内容吸引访客,人流增加后就思索利用流量制造收入。

文化导览为例,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倘若要举办槟城的文化导览,必须到该地方参与和推广,时间配合也是问题。现在萌发到马六甲参观青云亭的念头,是无法随心所欲抵达,就算在那头也不一定有导览活动进行中——正所谓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人间烟火的线上文创市集,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什么时候下订都能把产品送到你的家门,不否认仍然有实体上的限制,例如客人买了百家被,卖家得做好并处理物流,把产品送到顾客手上。这也是文创产品无法传播到马来西亚以外的地区,因为邮费太贵了。

我曾经看过音乐人在路边摆摊,忍不住想到如果通过网络传播出去,不就少了实体的限制。如果歌曲能感动人心,通过网络也行。音乐人拿着吉他在舞台献唱,只能感动台下的二十人,而且耗时耗力,如果录制成数码内容,理论上可以传播全世界——只是世界各地的人愿不愿意掏出钱包付费,这才是最大的挑战。

书满季的品牌设计以羽毛作为标志,它是几乎没有重量,如同文创内容本该没有重量,我希望文创内容能像羽毛一样飘到世界各地,随时随地都能浏览,没有限制。如果用户愿意付费订阅,那么内容创作者就能得到收入。

至于为什么叫书满季,是我的灵光一闪,登记品牌时我发现有意思的名字都名花有主,这时想到电影《野蛮游戏(JUMANJI)》,从中联想到书满季的英文名(SHUMANJI),才翻译成“书满季”。一开始不想用书作为标题,会造成用户的混淆,以为是数码阅读平台,现在平台也慢慢有了不同内容,相信读者也会了解书满季不只是阅读平台,而是内容串流平台。一开始起步与出版社合作,是因为出版社的资源相对比较多,慢慢地也会和不同领域的文化单位合作,敬请期待。

(2)

编:人类阅读实体书已经成为习惯,单单以阅读这个动作来说,其实已经满足人类不同的感官体验,从直接触感、油墨香味、与舒适的阅读体验,尽管电子书推出多年,在国内外都不算热门的阅读选项,甚至销售额都不及实体书的一半,有者提及阅读电子书容易疲惫或无法专注。有鉴于此,你觉得电子书具备怎样的特点,和如何破除大众对电子书的迷思呢?

赖:在 Spotify 出现之前,相信各位也试过下载 mp3,不能否认现实存在着光碟或黑胶发烧友,认为光碟的音质是数码音乐无法比拟。即使有者愿意付高价聆听音乐,还是属于小众消费群,能否撑起整个生产链仍然是未知数。事实上大部分听众比起珍藏或享受顶级的音质体验,更想用特定价位听更多的音乐资源,也不想保存音档在设备,毅然选择了音乐串流平台。

从这例子来看,现代人的消费习惯也渐渐有所转变。

当然不是所有文化产业都能一概而论,好比舞台剧的现场观赏体验是非常愉悦,但录制成影片后观感是很差劲,并不是所有东西都能数码化取代实体。读实体书的体验可能也是小众的喜好,出版本身是有成本和库存压力,物流方面也是一笔费用,内容串流平台或许能成为一个新的阅读选项,让出版社和读者有其他选择。

串流平台的优势在于,只有编辑成本,生产的边际成本几乎是无,卖一个配套和卖一百个配套都是一样,这样的商业模式比较有可能持续发展。我认为,出版社的商品应该是内容,如果只依靠传统印刷品,那么早就是黄昏产业。内容载体自古以来有着不同的样貌,好比商朝竹简、龟壳纹状等,这些载体被淘汰是因为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才有了容易保存的书本作为熟知的载体,难保日后不会有新的载体,好比电子书或内容串流平台。

我一直都提倡文亲的概念,即喜欢文化的人,这也是书满季的格局,并不只限于阅读,我希望书满季能跨越领域,不只是读者能享受,就连影迷歌迷也都能乐在其中。

(3)

编:赖先生说过,“转型数码未必成功,不转型十九是死路一条”,书满季平台似乎符合了你提倡的数码转型,正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即使有新的想法若没其他同行参与也很难发挥,不知道书满季创办期间面临什么难题,和你又如何解决呢?

赖:同行说得上是内容的供应商,比起内容供应,我更为关注有没有人愿意花钱订阅,如果有大量的消费者,那么就不愁内容。当然没有足够的内容也无法吸引消费者,所以一开始书满季就找了出版社合作,因为出版社有大量的素材。当内容越来越多就会产生相互作用,更多群体会交替,让消费者集中在线上平台。

这也是人间烟火的创办契机,经营好几年,有了足够流量,才得以转换成商业模式,即书满季的订阅读者。这好比一道数学题,假设有100人看见你的东西就有1人购买,所以1000人就有10人购买,如此类推,要找高额流量也需要行销成本,当设定好的运营方式能产生营利,就是成功的商业模式。如果不能产生盈余,就是在进行一个使命或慈善活动,我对进行使命和慈善活动没兴趣(笑)。

(4)

编:赖先生曾在线上座谈提到,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两件事是战争和瘟疫,新冠肺炎确诊案例持续不下,文化市场也渐渐有所转变。书满季作为本土先驱者的内容串流平台,可说是大势所趋,你又如何看待本地读者对于付费订阅这档事,内容串流又能如同海外的影音串流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吗?

赖:我们做一个决定是要看背后牵涉的成本是大是小,如果成本很高的话当然会感到害怕,当我们决定推行书满季的时候,实则已经累积一定的流量群,大约看见一些用户会转换成书满季的消费者,内容的编辑成本不高也是我们的考量,疫情期间本土出版圈也抱着求变的心态,努力找更多取得盈利的方式,这次的合作说得上是一拍即合。

取得内容后,必须思考如何在市场上取得盈余,如果内容只是放在平台就显得被动,于是书满季也积极和不同平台合作,好比和蓝月亮少年写作班合作,书满季帮忙宣传写作课程,而他们也帮忙推广书满季平台的内容,通过老师的指导更能让学生对阅读感到兴趣,有些出版社也开始和校方联系,看没有长期合作的空间,培养学生对阅读兴趣,纳入日后的订阅群。

以马来西亚的市场来说,单打独斗的话是非常困难,受众群限制在特定群体是难上加难,通过共同合作才能持续运营下去。

(5)

编:最后,我特别欣赏赖先生不断强调,必须将内容转换成盈利,才得以维持运营,一如你提及的“使命感过剩,市场感缺失”,恐怕这是本土文化圈的瓶颈。近期我也留意到人间烟火有聘请员工的告示,能做到有余力请人也是文化圈子向往的局面,能否请赖先生聊聊持续经营的心得。

赖:商业盈利很重要,如果员工领取的薪水是我的好心或慈善,是无法持续的,员工也缺乏安全感。如果我要沽名钓誉就会这么做,可以告诉别人我很支持文艺之类的门面话。我不但要用平台盈利付给员工薪水,而且是要高于市场的薪水,这样才能找到最好的人才来好好经营平台。当然他们如果要赚大钱是无需加入这一行,他们都是文亲,都是热爱文化的人。

日后我也会努力找不同领域的单位合作如音乐、影视,目前还处于讨论阶段,仍然需要时间筹备内容,好比我的数码营销课程,也花了不少时间筹备和剪辑教学素材。这也是预录影片和直播影片的差异,消费者对于预录会有更高的要求,意味着作者需要严格把关素质。

整体而言,我希望未来半年会增加更多内容,也考虑聘请书满季的专门负责人(产品总监),把平台内容推广到世界各地的角落,付费给供应商和员工后仍然有盈余 — 对东南亚中文艺文生态造成可持续的结构性改变,将市场盈利分配给艺文工作者,从而制造更多优质内容,促进更大的文亲群体,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 这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与赖博士的访谈就到此为止,相信无论是从事文化或营销的朋友都能从中得到启发,谢谢赖博士愿意抽空与我们空中聊天,也希望各位能多多支持书满季。欲知详情,欢迎按入:https://shumanji.com/

访谈广播版本

Related posts

《书在起跑点》问卷调查结果出炉啦!谁是读者最喜爱之本地作家?

从旋律到舞台:《谢师会》音乐背后的故事

「2023年人间烟火年度散文奖」颁奖典礼圆满落幕,陆辰《我的甘榜》夺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