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梨海

蔡文涛

我的家乡新邦令金,没有雄伟的高山,没有洁白的沙滩及蔚蓝的海水,也没有秀丽的河川,更没有悠久的历史古迹及古色古香的建筑物为地方加持而增辉,基本上并不是游客选择到访的地方。然而这里拥有广阔平坦又肥沃的泥炭地,经过农民们辛勤汗水的灌溉而耕耘出甜美的黄梨,构成了一望无际的黄梨海景观,黄梨种植业已成为地方上非常重要的经济命脉,养活了千百人家。

由联邦大道进入镇内的新西路,大约三公哩路程就抵达陆洲园黄梨种植区,在上世纪50年代开始由先贤李光前先生注资开垦,60至70年代到达高峰时,种植面积大约有1万多亩,当时镇里的人几乎都曾从事过黄梨种植的工作,每天至少有10辆的啰哩从镇上载工人到园里工作,后期除了由李公司管理的大园外,周围地区也陆续有许多镇里的小园主种植黄梨。

新邦令金虽为全马最大的黄梨种植区,但从未享有“黄梨之乡”的美誉,在国内都鲜为人知,就算州内也很少人会留意到这片广阔的黄梨种植区的存在,镇内也未曾看到黄梨雕塑象征物的出现。

就在各地区掀起了壁画热潮时,2016年新邦令金福利体育会筹组了《艺起来新邦》的社区营造计划,效仿其他城镇以打造壁画为拍照打卡的景点,希望能够吸引游客到访为社区带来活力。壁画计划在本区国会议员的部分资助下开始推展,由于是民间组织发起的计划,破旧脏臭的后巷难以获得县政府的协助,而加以改善及提升相关的基础设施,在这先天不足而又没设法改造的后巷,若要以壁画吸引游客专程而来是不却实际的想法,对于在这长年不见天日的后巷作画我依然兴味索然。

经历了错综复杂的磨合,居于家乡的情结而不得不接手后巷壁画的规划工作,并构思了以地方上七十年代的巴刹情景为题材,共分为二十四个情节相互连续的壁画来呈现,虽招募到州内外几名壁画工作者以及在藉美工学生参与作画,但还是无法达到计划中的期许,在难以继续邀请到画家作画的情况下,施压予我为后巷作画的声音不断的围绕着。我很坦然地表达了心中的想法,认为这条后巷的格局无法容纳下自己最热衷创作的题材,若要有效的把地方的特色推展,我们绝不能把壁画作品藏在后巷里。我的意愿最终获得该组织的尊重,很快的就跃上了联邦大道旁农业局大厦的墙面上,每天每时每刻都会让途经该处的民众,观赏到这个牵动两代人情感的地方特色壁画。

小组物色的建筑物处在极佳的地点,由联邦大道北上进入新邦令金市区,在远处就能看到建筑物完整的侧面,更难得是墙面前方拥有广阔的空间,但是要在偌大的墙面作画并非易事,对于我是个巨大的挑战!

壁画动笔前夕莫名的不安突然降临了,这在我的绘画生涯中未曾有过的感觉!映入眼帘的是在高空清洗墙面的工友身影与巨大墙面的悬殊对比,我才真正意识到那个身影就是自己,孤身只影的该如何一笔一笔在这巨大的墙面上作画呢?有感在追求理想下没量力而行让自己陷入了窘境。这幅大型壁画因大家对我的期望而筹备进行,面对众多捐献款项支持的村民们,就算再多的困难也必须勇往直前尽力的完成任务。同时也激励自己若能越过这座高山,对于经常被矮化的本土壁画工作者而言,也许是挽回些许尊严的机缘!

动笔的第一天,升降机缓缓地把我送上了三十多尺的高空,首要的挑战我必须先学习操作升降机,以方便随心所欲地调整和墙面保持的最佳角度与距离,除了承受全天候的烈日暴晒,也必须克服在最高点作画时,处于摇晃状况的恐惧以及过于专注作画时而忽略了人身安全,还好在许多的祝福下,高度四十二公尺,宽度七十公尺的黄梨海壁画,经过二十四天的努力终于顺利完成。

这幅以收割黄梨工人为题材背景的壁画,我为了呈现一望无边有如大海般的黄梨田,而运用了空间的对比手法,把人物的安排由大到小的渐远渐小的构图表现,引导观者的视缐很有次序的,由大到小往遥远的地平线推移,产生了深度及辽阔的空间感,无形中也把画中的主角往前推移出来形成了画面的焦点。低角度的取景也营造了观者处在最低的地面视角,往上仰望逼近眼前的庞大形象,在视觉心理的作用下加强了对妇女隐含坚强个性的感觉氛围,为了刻画这份工作的辛劳积累,浓墨重彩了经历日晒雨淋而布满岁月痕迹的面孔。

原本收集到的参考照片里妇女的姿态是举起右手在胸前,手握着尖锋朝上的利刀,由于壁画地点是往来频密的联邦大道,为了不令人感觉杀气或不安,而调整了手的姿势把刀锋藏在叶片里,画面经重整后呈现出较美好柔和的氛围,也展现了妇女亲切笑脸及敬业乐业的正面形象,来欢迎访客们的到来。

经报章的报导及网络社交平台的大量分享,一时之间吸引了许多州内外及国外的访客到来一探究竟,陆洲园黄梨种植区处处都可看到许多游客的足迹,这幅壁画已成功达到宣传家乡特色的主要目的。

大型的壁画固然能够吸引众人的眼睛,但并不意味着小如握在手上的绘画作品的价值远低于前者,这不是正确的审美态度,若非必要就无需追逐以大取胜的技术与体力挑战,重点应落在探索壁画创作的意义与内涵上。个人偏好于通过绘画把本土的早期人事物记录下来,并从中发掘当中存在的宝贵价值,若观赏者能通过绘画内容的指引去了解,所获得是截然不同感受与体会。一望无际的黄梨海景观确实令访客惊叹,而在这广阔黄梨田中默默耕耘的平凡女工刘秋妹,才是我笔下故事刻画的重点。

今年已七十岁的刘秋妹在十六岁时就已经来到黄梨园工作,她每天必需在炎热的太阳底下,穿越密密麻麻长有尖刺叶片的黄梨田,以锋利的刀熟练地把黄梨果砍下,当背上的藤篮装满了收割的黄梨后,肩背上已经承受了五十多公斤的重量,步履维艰的把收成背到道路旁卸下,来回的重复这艰辛的工作程序,已经日复一日地持续了漫长的五十四年。长年累月的粗重工作造成她常常感觉肩颈酸痛,虽然儿女们已经成家立业,但她并没选择退休在家含饴弄孙的生活,也许这是许多这一代人在生活煎熬下而具有的个性,刻苦耐劳的精神令人佩服及尊敬。

因为壁画而使平凡的刘秋妹,成为各报章及网络媒体专访的对象,我曾几次协助访谈的协调工作,从言谈中了解她对生活的积极乐观的态度,不会因生活环境或工作繁重而怨天尤人,反而在她眼中所有身边的人包括外籍劳工都是善良的好人,在工作上处处获得关怀。

在今年二月的访谈中,他依旧是每小段谈话后都会发出开朗的笑声,在行动管制令新常态下工作如常,但日常生活已经不如之前的自由,虽很想念农历新年无法团聚的孩孙们,也接受事实并保持那份随遇而安的态度对待生活,只要态度正面就能够适应生活周围的枷锁,因为满足于当下仅有的一切,自然的快乐也多了!

我们都为了生活而庸庸碌碌的,偶尔停下脚步,静心的欣赏周围熟悉的风景,关怀身边的人,也许会发现许多美好及值得珍惜的事物其实就一直在眼前,我们无法控制及改变生活给以的挑战,但相信在疫情的困境中只要能够学习调适自己的心态,就有助于我们坚强的面对这次面对的难关。

黄梨海壁画筹划单位主席林仕伟,署理主席钟道源及壁画工作者蔡文涛(右一)拜访正在黄梨园工作的刘秋妹。

转载自居銮文艺协会文学季刊《銮风丛书16》,点击此处到书满季免费阅读銮风16全集。

Related posts

【冬至】感谢过去,期望未来的庆典

一串香蕉的故事

【大雪】倒数一百天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