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惹

蔡文涛

我们兄弟姐妹小时候经常随父母亲,到马六甲郊外的马接峇鲁新村探访外公外婆,这村子位于水坝边是马六甲最大的华人新村,村民以客家藉为主,民风朴素依然保留了典型华人新村的面貌。

印象深刻的是村内有户人家,长辈的穿着异于一般所见,听大人们说后,年纪尚小的我只能理解到那是华人与马来人通婚的土生华人,男的称为“峇峇”女的称为“娘惹”。

70年代父亲经营的藤制品工厂,有部分的年轻男女员工都是来自该村,当中就有峇峇娘惹血统的后裔,由于年轻这一代的峇峇娘惹已经完全融入华人社群的生活中,当时的我并没有察觉到他们和我们有任何的差异,所以也不以为意。

因地缘的关系,有些村民也懂得制作娘惹特色的糕点,多年来我也品尝了不少姨姨制作的娘惹糕点,因此几年前我曾获献议为村内的美食街绘制壁画,我就建议以峇峇娘惹特色美食作为题材,但碍于手中已累积了许多的预约,在没有后续的跟进下最后也不了了之!

疫情爆发前马六甲市区的一家旅店邀请我为其大厅设计壁画,马六甲独特的峇峇娘惹文化题材也是我建议的系列壁画之一,为了进一步对有关群体的认识,随后我收集了一些有关峇峇娘惹文化及习俗的资料,同时也参观了马六甲峇峇娘惹祖屋博物馆,为这独特的文化题材在构思上寻找切入点。

根据网络及报章的资料获知,峇峇娘惹是指15世纪初开始,由中国移民到马来亚和当地土著通婚的混血后裔,最早聚居马六甲,之后扩散至新加坡及槟城。

具有马来民俗色彩的华人生活正是其独特性,早期的峇峇娘惹社群是华人娶本地马来女性,在宗族观念及信仰上他们跟随父亲,秉承了中华文化的特色,以中华传统为依据,在语言,服装与食物上受到马来文化的影响,殖民时期在英文教育的影响下,文化生活也开始混有西方面貌,由于他们具备三语交谈的能力,能够与华人,马来人及英国人良好的沟通,因语言的便利而活跃于殖民地的政治及社会事务,因此英殖民时期社会领袖及商贾许多都是来自峇峇群体。

二战前峇峇群体在马来亚社会政经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但在战乱后的日据时代峇峇群体开始失去了优势,随着国家独立后民族意识的崛起,人数较少的峇峇群体受到冲击,辉煌时代也一并消逝,他们大多数逐渐并入华人社会里,当年的多元文化特性也慢慢消失。

娘惹们都是烹饪能手,她们善用来自印度,西洋及马来本土的各种调料,钻研并烹饪出许多具有中华传统和马来风味的特色菜肴及糕点,视觉上色彩斑斓令人垂涎,称为“娘惹菜”及“娘惹糕”。

由于烹饪能力是娘惹长辈们选媳的重要标准,因此娘惹们自幼开始必须学习及掌握有关手艺,以便成年后能够嫁个好夫家。

娘惹服饰看似马来传统服装,但实际上是把马来传统服装改成西洋风格的低胸衬肩,加上中国传统的花边装饰及花鸟鱼虫,龙凤呈祥的点缀图案,服装特色包含了中国,马来及西方的元素在内。

娘惹不只对衣服讲究,穿在脚上的鞋子也很讲究,她们的珠绣鞋是以手工把一粒粒五颜六色细小的珠子,一针一线的绣上鞋面上,编织出花,鸟,孔雀以及鱼的图案,一双珠绣鞋也象征娘惹的身份认知及彰显其社会地位。

正当我着手为壁画构图进行规划时,国内疫情突爆发跟随的就是我们的行动被管制了,游客无法入境下旅游业遭受重挫,在凄风苦雨中求存,壁画计划也自然而然的不了了之。

在解封之后的后疫情期间,位于峇株巴辖市区莫哈末卡立路一栋已荒废多时杂草丛生,破损不堪的战前高脚洋房,在4名年轻企业家不惜斥巨资,修复并还原建筑的原貌及注入新概念下重新打造,让具历史价值的百年老屋重获新生,成为该区最火红的拍照打卡新地标。我非常喜欢这富有特色的殖民时期建筑,也荣幸的受邀为这间饮食店呈现壁画作品,更敬佩经营的业者们非常用心的维护地方上历史建筑。

虽然这间店不在马六甲区内也不是娘惹美食店,我依然向业者建议以娘惹文化作为壁画的题材,也许是我对这题材的渴望,因此主观的认为这画作非常适合这战前建筑的氛围。我不以壁画的形式呈现,而是把原料绘于5尺宽7尺高的画布上,除了不想破坏原有的木板墙面外,也想摆脱目前绘画几乎是以拍照打卡的壁画形式来呈现的框框,我认为装框油画更符合当时殖民时期商贾的家居装饰品味。

业者接纳我的构思并在我叙述后,安排了穿上传统娘惹服装的一长一幼模特儿作为画中的人物,在我的引导下她们在镜头前尝试了多次的站位及摆姿,由于耗了不少时间,小女孩也开始显得失去耐心,脚板已不稳当的交错往后跷,与身边年长者形成对比,就在这霎那之间,好不容易才捕抓到接近我脑海中构想的人物形象。

构图以厨房作为背景,可以看到早期设有烟窗以材生火的灶炉,灶炉旁有个水缸,墙上吊挂着竹制的用具。长幼娘惹分别站在译意“团圆”的中式传统圆桌前制作糕点,年幼的娘惹因无法妥善的调配料理,显得失去耐心也无信心继续糕点的作业,在旁年长的娘惹右手由后环绕着年幼娘惹的身躯,并轻拍她的肩膀给予安慰及鼓励,而左手也同时握着她的小手引导她,如何有序的进行搅拌的作业,年幼娘惹回以微笑的抬头望向年长娘惹,两人就在这霎那间的眼神交流,释放出无限的情感与温暖。

细微的肢体语言是我的创作内容里非常注重的情感描绘,我认为绘画除了“再现”形象外也应“再造”形象,通过自身的想象赋予描绘对象内在情感的表达,营造氛围感染观者,在移情作用下达到内容与情感的共鸣,这创作的过程中不仅仅是绘画技术的层面,也考验了个人的艺术涵养。

娘惹手工精细的珠绣及特色的糕点美食的传承,始于幼年时跟随长辈们反复的学习才慢慢积累而来的手艺及厨艺,期间不知经历多少的挫折。我认为传承是双向的互动,传授者与承续者两方都须用心耗神并持之以恒的互相交流,才能完整的把传承的使命延续下去。

转载自居銮文艺协会文学季刊《銮风丛书22》,点击到书满季免费阅读銮风22全集。

Related posts

【霜降】清空人生的行李箱

【寒露】生命若是一条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