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惠仪
我人生最大的转变,是从广东家庭嫁给福建人。离开首善之地吉隆坡后,周遭的生活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是夫家里唯一一位外地媳妇。由于入门较晚,对家里的事务不甚了解。再加上贯籍有别,方言有差,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坦率来说,我不晓得的事情,可多着呢!
外子把我带到这里后,就让我自由发挥。我仿若是一名自发自养自开花的妇女——想工作就自己安排、要有朋友自己去寻觅、想要认识邻居自己想办法(外子常年在外,自己也不太懂同区的居民)、要打发时间就自己解决。还好,我习惯了在他国异地生活的种种,才不至于搞到忧郁症。
随着时代的进步,加上大环境的改变,年轻人都甚少能够驾驭福建话,这可能是因为它已经失去了我们所谓的经济价值。这是非常可惜的呀!为了遏制这些不良现象蔓延至下一代,我勇敢地走入这里的生活,探索文化与民俗之间的差异。与此同时,我追看台湾闽南语连续剧,恶补夫家方言——福建话。我经常以破破烂烂的福建话与邻居阿嫂拉家常,听不懂就问。在家时与孩子交谈时,有意无意地穿插着标准的广东话、语音不全的福建话及广东音调的华语,就是为了让女儿至少能听得懂父母亲的家乡话。
住在老家,如若要求不高,那就可以算得上是丰衣足食了。一年有好几场的祭拜活动,忙完之后,就是犒赏五脏府的好时机。坦白说,我是个吃货,一般都不挑食。孩童时期经历过妈妈生气跑出去、年少时钱包干瘪、在国外流浪等等状况。于我而言,有得吃,就是天大的恩赐了。
所谓民以食为先,先人皆后人都是。家里的大小祭日,桌面上一切的供品到最后还是回到子孙们的肚子里。我甚是好奇,婆婆高龄八十,但对于家里每年至少六个大的祭日,从未遗漏。如:外子爸爸祭日、外子公公婆婆祭日、清明节、重阳、立春等。对于首次参与时的情景,我还是记忆犹新——对着满桌的食物,我真的是大开眼界,然后就大快朵颐。在我记忆里的吉光片羽,原生家庭只有祭拜三牲、水果、鲜花。然而,夫家这边呢还有着一盘接一盘的糕点,看着就垂涎三尺啊!女儿和我,从不懂不知道这些糕点,到此时此刻已经晋升为糕点的拥趸了!
初入门时,我只负责吃,大肚婆有特权。吃过、看过几年后,我就大概了解了一下家里的祭拜程序。白驹过隙,女儿已经16岁了。我从典型的办公室女郎,转变成宅家的主妇。家务事再也不能说我不会、不行了。婆婆逐渐有了年纪,而外子辈份较高,论资排辈,住在对面的我们更是责无旁贷。
婆婆孩子11人,10人已经成家。庆幸的是,大家依旧住在老家附近。而婆婆的孙子则陆续向大城市发展。无可避免地,我们家亦是面对严重的年轻人外流。婆婆壮年时,喜欢包揽所有工作。我问她怎样安排,她总爱说:“等下,不急。” 然后,我就抛诸脑后。而她很多时候就一个人忙到底。时光真是个可怕的东西。想当年我入门时,婆婆还是孔武有力。经过两场大手术后的她,已经元气大伤了。现在,她似乎有一点力不从心,扛在肩膀的重担自然而然是时候放下了。
随着岁月的流逝后,她也唯有坦然接受子孙来接手的事实。我是读书人,讲道理,但又不想吃亏。所谓:“刀剑伤人,言语诛心”,凡事说开来,大家分担会比较安心自在。这或许可以免去尴尬的场面,如“人多嘴杂”或“三个和尚没水喝”。我认为分工是让事情顺利进行、圆满落幕,这才达到家族的情感凝聚作用。
现在,我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人多好办事的好处。大家分工合作一起完成,亲人们都为家族负起的责任。家里几乎每一场祭拜都有着一套标准作业程序,按惯例:大哥负责采买祖先的素食、各类金纸及纸紮用品;五弟负责烧金子、事后清理工作;六弟负责抹神桌、备鲜花鲜果;小弟负责祭拜糕点(红龟子、九层糕、喜板);大小媳妇负责煮食;六弟媳与我一般都负责备菜、煲饭、准备碗碟等工作。其他兄弟及弟媳则忙于工作不能回来,能够凑合在一起的,就互相帮忙。看起来,婆婆的接班团队似乎很强大团结,暂时还没看到青黄不接的情况。
由于过去的我是名书呆子,常年在哥的庇佑之下长大。长大后的我,毫无悬念地就不会挑大旗。嫁入夫家,自然而然就会选择万无一失的“工作单位”,因深怕自己做得不好,就如我妈说的,左撇子做事,鸡手鸭脚!我为了避免出现“凸槌”的状况,就干脆果断地应承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而已。如果能力提升并且时间宽裕,我倒是乐意去做点新鲜事。
步入耄耋之年的婆婆,多半时间都深居简出。最近,外子二姐的家婆往生了,孩子的奶奶不方便出席“探丧”及“送殡”之类的社交,与亲家之间的互动就得有人来接棒。感觉上,婆婆的孩子都已立足安稳,可以独当一面。自家兄弟姐妹仿佛倾巢出动,各自安排时间去丧府吊唁,热闹一番。这贴心的举动,让旁人不会感觉到人走茶凉的情景。
由于我生活在老宅区,环境使然,因此很多来探访的亲戚,我都略懂一二。如果时间配合得到,我都会代替身为马劳的外子一一出席家里的活动。也可能因为年纪到了一个阶段的关系,心里觉得子孙该是时候代为效劳了。
这次,事发突然。老家内的兄弟姊姊唯有请假出席送殡仪式。在家里的大姐及大哥召集之下,我们一行六人就浩浩荡荡地出发了。我们居住在二线城市,而二姐家婆的治丧处则座落在城市边陲,车程耗时约45分钟。其实,我甚少接触这类的丧葬礼俗,当下才知道这场合是需要亲家领队参与的。二姐拥有10位兄弟姐妹,当天在大家族的两位腕儿(大哥大姐)领队之下,就有5个家庭的代表出席,成绩不俗嘛!至少,她不会感到背后无人,势单力薄啊!嫁出去的女儿,在娘家还是占有一席之地的哟!
世界变化之超速,现代化的殡仪服务很好。它顺应潮流,免去了很多阴森可怖的环节。大人小孩都觉得舒适自在,在缅怀先人的同时,播放的音乐很催泪,不禁令人感到唏嘘,人生无常。烧香、祭拜,家属问候、吃茶点、亲友及贵宾的最后道别、出殡等,行云流水的操作,妥善结束了老妇人的一生。先人得以安息,而后人也抓紧机会实践了与先辈的四道人生:道谢、道爱、道歉及道别,了结了两代或三四代的恩怨情仇,不带遗憾。在世的子孙释然,且会感恩四代大母在世时的一切奉献与牺牲。曲终人散之前,老大还犒劳大家吃了一顿异常丰富的午餐,团队领导棒棒棒!
Photo by Inés Castellano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