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咏涵
独自展开长途旅行时,我快踏入30岁了。
经过多年的努力奋斗,大学毕业时所期望拥有的生活与工作,算是超额达标。我开始思索:还有什么是自己想做的?在哪一方面,我还有寻求突破的欲望?
26岁那年,通过他人的经历,我深深了解到一个残酷的道理:不管工作多卖命、表现多标青,只要服务单位不喜欢或不满意,随时会被毫不留情地轰走。这让我学会:要投资在自己所能掌控的事情上;最应该好好经营及关爱的,是自己。身为员工,我会把工作做好,但却千万不可以为它卖命。我不再为出国公干的机会感到光荣,反而想要创造及踏上完全属于自己的旅程。
自2003年开始,我在澳洲和亚洲多次独自及结伴旅行,也曾於2009年在纽西兰跟朋友展开一段长达两个月的自驾游。直至2012年独自闯荡四川云南之后,我这才终于发觉,原来令自己最为着迷的,是“一个人踏上归期未定的长途旅行”,也就是:不赶时间地生活在路上。面对挫折时我无处可逃,不能以“回家”来解决问题,只能咬紧牙根想尽方法去跨越。孤单上路、没有旅伴,则一切都只能靠自己,感官会变得特別敏锐,所注意到和学习到的东西也比较多,而且面对各种可能性的机率也会倍增!
在工作中做了无数计划、管理了多个项目,最后竟然发现:原来没有计划、充满未知数,才最具吸引力,因为当真正人生处於我们意料之外的时候,才能领悟得最多、最深刻。
当了多年的好学生、好员工,是时候恣意放纵一下、给自己一段独处的时间了。那几年,我拜读了许多关于各种方式的旅行书籍,心里一直有个问号,不知道自己是否也能像他们一样暂且脱轨,在世界各地跟不同的人经历超乎想像的甜酸苦辣,单靠一个背包,潇洒走过春夏秋冬?在那些没人认识、理会及在乎我的陌生国度,或许更有机会拋开各种桎梏和束缚,当一个最原本、百分百的自己?
我是一个极爱挑战的行动派。既然工作已经不能给我足够的刺激和成长,那我就得用自己的方式去寻找、突破和超越,好好地投资在自己身上。安稳很好,但我想在一个“不知道会怎样”的路上继续前行。我要为自己做主。我想做冒险的事。我希望不断遇到新的挑战、波折和机会。我愿意去尝试、去探究。我要成为一个nobody,将自己清零,摒除对他人的种种期待,虚心接受世界的灌溉,让它给我另一种不同层次的成长。
旅行不是美好人生的代名词,但它有种奇妙的魔力:让我们看见自己各方面的不足,然后想要努力变得更好。旅途中所见和所经历的,也不全然完美,但要是我们愿意,也总能在苦难、残酷和无奈中,发掘其中的正面元素。我笃信:世界就是一个教室,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锤炼我们的耐心、忍耐力、同情心和同理心。当我学到了更多东西,内心也会变得更强大、更宽容。
在2012至2015年期间,我以各种方式探索了五大洲。我没给自己设定任何计划或限制,主张倾听内心的声音,顺其自然、随心而行。流宕的路上,我没带上任何指南,也不规定自己每天只能花多少钱。我是精力旺盛的徒步者、气喘如牛的登山客、可怜兮兮的盲头苍蝇,也是乖乖听从指示的游客、好奇心爆棚的试验型背包客、胆战心惊的沙发客、日出而作的换宿者、冒充当地人的菜鸟、安静不说话的孤独精、重复提醒自己“要有信念、不能放弃”的搭便车者等等。在各个不熟悉的环境中,我尝试了各类不曾扮演过的角色,从不同角度更深一层地认识自己。
我以最适合自己的方式,体验了种种疆域及人性之美,并深信路上有无数的巧合幸运,会恰如其分地出现,守护我度过每个难关。不管前途风景万变,我都无所畏惧;深陷痛苦时,我学着在内心微笑。在路上的日子,我“紧著花”自己多年的储蓄,这个刻苦的过程竟让我觉得无比快乐——原来坚定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时,苦都不再是苦,而是甜。
旅行结束之后,我的生活和心,如一片净土般安静。通过书写,我重复关照和思考自己曾走过的路。经验,无论好坏,都是滋养我们精神的粮食。路上的酸甜苦辣,都是值得珍惜的感受。人生中每个时刻,都凝聚著我们生命的过去和未来。
与各种大小人物的相遇和互动,是我旅途上最深刻的时光,它们让我逐渐认识自己、扩大视野和拓展心胸,并调整了我看待世界的方式。这些足蹟有深有浅,一步一步把我带到今天,并将持续滋养我往后的人生。
感恩所经历的一切奇蹟。
以上为林咏涵著《随心远行,遇见幸运的自己》自序,描写一个女生的亚欧独旅。
第二本著作《砥砺前行,遇见不完美的自己》,描绘一段人人自危的美非之旅。目前正进行网上预售,将于2018年11月正式出版。
支持作者
喜欢这个作品?请略表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