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社区活化由义工开始

by kflai

赖国芳

美荷楼位于香港九龙石硖尾邨,1954年建成,是香港最早期、硕果仅存的6层徙置大厦。

国共内战前后,大批中国大陆难民涌港,聚居石硖尾木屋区。1953年圣诞夜,木屋区发生大火,造成3死51伤,5万8千人无家可归。殖民地政府在灾场原址兴建包宁平房以及徙置大厦,因此催促了公共房屋政策的诞生。

从高处望下,楼宇像英文字母“H”,每个单位面积均为120平方呎,无水电供应,仅在两翼中央部分设有公共水龙头、厕所及淋浴间,由公共走廊连接。晚间,此长条骑楼充作居民乘凉和文娱耍乐用的公共空间。一个单位挤了一家五至八口大人小孩,有人四季都得在走廊上开帆布床睡觉。大导演吴宇森便曾是睡帆布床的孩子。

2004年,最后一代居民迁出,房屋署以铁丝网将大厦包围。美荷楼的重建计划几经波折,几乎胎死腹中。大厦状况日差,外墙油漆脱落,设施严重损坏,走廊出现多道裂痕、地下粪渠爆裂,空置单位杂物堆积发臭。

2009年,香港青年宿舍协会被选为负责机构,活化、保育并运营美荷楼。2013年,美荷楼青年旅舍正式开幕,并设立美荷楼生活馆,重塑旧时公共厕所、浴室、居民在走廊煮食、妇女以旧式脚踏衣车帮补家计的场景。

联合早报专栏作者汤玲玲在《活化保育历史与人文用心》一文中说:

成立“美荷楼旧居民网络”,是重建过去社区生活集体回忆的一环。这个网络自2010年末开始,通过海报和报章等传媒寻找美荷楼、石硖尾邨和深水埗区的旧街坊,从开始的大约100名多数年介50至60多岁的旧街坊,发展至如今拥有1000多名会员的网络,其中也包括不少对香港本土历史、文化、艺术有兴趣的市民及义工。… 旧街坊的口述历史尤其丰富了保育工作,他们的个人往事记载了当年生活的困苦拮据。

活化一栋建筑物,注入新的功能和用途赋予它新生命,可将之再循环及改造成艺术馆或酒店;保育则更进一步注重保存和展现建筑曾经承载的人文历史,“拴住市民的集体感情,为社会留下集体回忆”(香港大学建筑文物保护课程主任李浩然)。

这几年,大马各城镇似乎出现了小型回流潮。年轻人在城市打拼一段日子后,回到家乡开展民宿、导览等各种小文创生意。我在《北干二面》一文中指出:

这些年轻人都有一个共通点,念兹在兹的,是如何保存和更新家乡的传奇。他们的心中,仿佛都有一道声音在呼唤:这些回忆,不可以在我们的手中消失啊。便是这心中的呢喃,引导他们回流,或者留守。有一些老行业,因为时代转变,也许无法逃避消亡的命运,最好的结局是设立民间文物馆封存起来,留给下一代去凭吊。另有一些,可否通过现代的文创和行销手法,赋予新的生命?这就要靠有心人的努力了。

设立文物馆、重建老屋等等计划,都得筹集大量资金,也需民间和官方的合作。对市井小民,乍看是遥不可及的事。然而,“有心人的努力”,也许就从招募义工开始,积少成多,涓滴成河。《人间烟火》平台,首先就是从一名粉丝开始,到两年后的数万人。涓滴流量,能否分流到各城镇,形成对社区活化有实质影响的义工团?

你对家乡的本土历史、文化、艺术有兴趣吗?首先,你可以先寻找与你志同道合的人,或加入他们。假如你尚无头绪,请到下列网址填写资料,我们将尝试替你配对。

https://goo.gl/tzPGzj

一个小小的仪式、一场内心的对话、一份真诚的记录,或者一次与亲友们的相聚欢庆,都能为生命带来美好的意义。 参与我们为你精心策划,简单但又意义深刻的《携手走过24节气的人生》生命纪念册书写计划。
【冬至】感谢过去,期望未来的庆典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