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国芳
关于马来西亚中文文创市场的规模,我是这样粗略推算的:
大马华人人口:660 万(2016年,维基数据)
受中文教育人口:600万(超过9成)
对文化创意内容和产品可能感兴趣的人口,或称“文亲”:20万
文亲在人口中的百分比,我从业界和朋友间的访谈中得出的数据,大约在1% 到 5% 之间。取其中间值再取整数,20万应是一个合理数目。即是说:假如在100个读懂中文的大马人当中,有3到4个对文化和创意有兴趣,那么,整个马来西亚,有20万个文亲。
再假定,这20万个文亲每年花在类文化创意产品的数额,包括书刊、影剧、音乐、餐饮、游览等等领域,保守估计为马币一千元,大马中文文创市场(或“文亲市场”)的年份额便是马币2亿元(RM 200 million)。这是一个不大也不小的市场规模。一个公司或组织若能争取到其中5% 的市场份额,年营业额便是1千万马币,若毛利率为一成,就有1百万马币去养活一个超过10人的团队,不必经过政治寻租,不必卖脸皮去寻求捐助,纯粹通过市场接轨,真真正正的为文创生态做一些有意义和影响深远的事。
要做到此事,我觉得有三个主要挑战:
(一)由于文创行业的碎片化,文亲在类文创市场的花费,尤其是餐饮、游览和娱乐等等领域,大幅度扩散并掉入麻瓜业者的口袋。结果是一条街上开了几间奶茶店,一座城市却养不起一间像样的艺文咖啡屋;到一个城镇不知如何找到高质导览,只好去参考吹水站的吃喝玩乐资讯,或跑到国外去花泰铢、欧罗和美元。
(二)垂直行业的碎片化:做出版的只做出版,演剧的留在戏剧圈,文创产品业者专跑市集 ….,鸡犬不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种做法,换成美国或大陆的大市场,甚至是3倍中文人口的台湾,或许还行得通。在只有20万文亲的大马,有多少人会去买文学书籍或期刊,或每个月去看《云门舞集》?
(三)地域的碎片化:西马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从吉隆坡开车到怡保需时两小时,到槟城和新山接近4小时。除了雪隆区,地域加上垂直行业切割,受众人数极其稀少。在槟城做付费文化表演,潜在市场只有大约 70万*2% = 大约 1万4千人中对文化表演有兴趣的人口(5%?700人。其中多少人会去买票?)。如果你在怡保开书店或文创基地,整个霹雳州的华人人口也不过70万,推算结果无异。
所以,我认为,大马文创业者假如继续只留在小圈子中互相取暖,糊口养家或许尚可,“天降大任于斯人”可以免谈。在20万文亲市场规模的大马,文创行业必须平台化,以网络为主,实体为副,跨行业跨地域,聚集全马文亲的消费力量,尽量避开实体的地域限制,租金以及人力开销,与各地据点合作接触当地人群。这便是《人间烟火》的策略,和 Uber 及 Airbnb 的商业模式,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2019年8月6日 南洋商报《麻瓜国度》专栏
Photo by Lukas from Pexels
【寒露】生命若是一条河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