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姥姥
朋友的父亲过世,老人家从年轻到90岁,昂首挺胸像棵大树,四肢敏捷,脑袋清楚,干起事情来,没有一件难倒他。一过90岁,像大树溃烂腐朽,逐渐手脚无力,最后眼盲耳聋又失禁、需要雇人全天候照料,拖了3年,才去世。亲朋戚友都感叹说,如果他90岁就蒙主宠召,那福气就大了。
这位朋友与父亲的感情很深厚,他感谢老天爷特别「恩赐」父亲最后的三年时光。他说,如果没有这三年,他的父亲会以为一生都可以独立自主、凡事都可以亲力亲为。他永远不知道「老」是怎麽一回事,永远无法体会自己一无所能,事事须依赖他人的无助及孤独感,当然也不会回味与珍惜年轻力壮的可贵。
所谓事事有时节:生有时、死有时;青春有时、衰老有时,如果人生是四季,只有春种夏耕秋收,而少了冬藏;如果人生是一场电影,还未剧终就离场,这样的人生并不完整。他为父亲能够一一尝尽生老病死,没有留下生命的缺口而感到欣慰。
很多步入初老阶段的人,都有一个不敢轻易向别人启口的心愿,就是希望自己能够三级跳,捨弃老化过程,而直接抵达终点,即从「不要太老」直接跳到「死」,从而闪过老化与病痛这对双胞胎的折磨。
这三级跳需要一个闪电杀手,最为人熟悉的就是心脏病。听到某人心脏病發而死,我们一贯的安慰词是「也好,不必受苦」其实,猝死是最孤独,也是对他人、对自己最残忍的一种死法。
我们从生活中的许多大小事经验到过程的可贵,小至烘培一个蛋糕、种植一棵花树,参加铁人三项,讲求的不就是那个全身投入的过程吗?捨弃过程,就是一种错过。人生如长征,有始有终,若在最后弃械而逃,岂不前功尽废?
接受自己的老化,就是拥抱认老、服老的精神。以「悲观而积极」的态度,好好地变老,接受人必要老死的既定结局,但又积极投入当下的生活。
人生进入暮年,如坐上尾班车,就让我们好好欣赏这段路程的夕阳吧。
Photo by Aaron Andrew Ang on Unsplash
支持作者
喜欢这个作品?请略表心意。
以爱之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