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希
每个年代都有平庸生活的影子,岁月肃静。活在当下,未必看清生活的面貌,毕竟还在生命里追赶,买了智能手机还要游戏机,左手刷着购物平台,右手滑过影视频道……我们是否能够停止片刻,回望周遭环境,感受现在身处的年代?
我喜欢阅读旧年代的故事,感受父母或祖父母生活的点滴,然后从中寻找与现时代的联系。我不在槟城成长,杜忠全的两本著作《老槟城.老生活》和《老槟城.老生活2:老槟城的娱乐风华》近乎完整刻画出旧时代的槟城生活,或多或少寻得共鸣。
《老槟城.老生活》记录着旧时代的人物和事物,作者加以简单地描述和讲解,尝试以最简单的方式留着已经消失中的情怀,内容易读,内页的旧照片就像慢慢浮现旧年代的面貌,脑海里可能还会努力搜索几部电视剧的影子。那些曾经在电视荧幕上出现的事物,这回透过文字和照片呈现。
几个星期前,困苦人家高举白旗,流动食物银行遍地。人民互助的善举,使我不禁重复阅读《老槟城.老生活》文中提到的“过路请茶”和“暗处亮灯积德”,以前有人家在门前准备茶水好让路过者喝茶解渴,也有人在暗处点灯照亮归途。自古流传的仪式也好,是礼数也罢,如今不见“过路请茶”,但是前贤们的助人精神一直随着生命延伸而得到传承。
同时,借着这本书了解社会的变化,例如如今只能通过影视作品看见的马姐和鼓货郎。鼓货郎挑着装有买卖货物的木制储物柜,摇着像拨浪鼓的货郎鼓。随着社会进步,后来便有了小板车…… 现在看到货车在路上,仿佛看见几个年代的喜与悲。
翻阅《老槟城.老生活2:老槟城的娱乐风华》,第一辑《月琴艺人陈同同》深深吸引我。陈同同,一个陌生的名字,在六七年代在槟城或北马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作者杜忠全在文中如此写着, “陈同同走街串户的身影和他弹拨琴弦唱起来的嗓音,是上个世纪下半叶槟榔屿华人事迹中一个不可切割的部分” 。在这个科技发达的年代,音乐无处不在,连贩卖机都可以发出音乐,然而对于物质贫乏的六七十年代,有个人身背月琴,沿街走唱,其存在价值固然显得珍贵。第一章记载着陈同同的生平,第二章最后却是 “陈同同虽然唱过了一个时代,后人对他将一无所知。”
如果没有这本书和这段文字,我终将不会知道曾经出现这号人物,历经生命转折,默默地把民间音乐文化传播。我终将不会知道陈同同是马来西亚首位电台福建杂碎调弹唱人。我尝试通过其他管道了解更多,可惜无功而返。这是为何记录是如此重要,在此感谢作者杜忠全愿意在这本书花去三分之一的篇幅讲述陈同同生平点滴,或许也在为他生前的遭遇感到辛酸,其经历充满神奇的色彩,没有平步青云,没有大富大贵,离世后的葬礼和送殡队伍是冷清的。最后,我仿佛听见有人拨动老月琴的琴弦,低沉地唱出年代的故事。
老槟城曾经出现的悠闲娱乐之地,例如唱大戏、戏院和游乐场等等,化作文字收录在《老槟城·老生活》,让读者得以了解当地文化与生活的演变。感谢那些曾经存在过的人事物,有些或许只是一阵风潮,但是无可否认的是,没有过去的出现就没有进步的今天。
分享作品:《老槟城.老生活》、《老槟城.老生活2:老槟城的娱乐风华》— 大将出版社
欢迎投稿,提供稿酬。≫前往
Photo by Yaopey Yong on Unsplash
支持作者
喜欢这个作品?请略表心意。
【秋分】人生灿烂无憾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