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国芳
论语中有这样一则语录。叶公(“叶公好龙”成语中的那个叶公)问孔子的学生之路,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便评论老师,不回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记,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
我初读这段话时,把“发愤”误读成了“发奋”。原来,“发愤”比“年轻人要振作起来,发奋图强”,还多一层内心的意义。“发愤”包含抒发胸中愤懑,痛下下决心去实现某种追求,冲破某种压力或者摆脱某种困境的意味(中国华文教育网)。以这样的心境来形容孔子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很贴切。
一般人没有孔子的远大志向,但在某件事上用功,快乐得忘记了忧愁,不知老之将至,却是可以办到的。吾友汤玲玲在新加坡国大从事老年学研究,谈到退休生活的规划时,把“保持健康的身心灵,每天有起床的目的”放在首位,接下来才是规划钱财、运动适中、饮食均衡、良好睡眠习惯、保持活跃人生。以上几项,除了规划钱财以外,其他都与心灵健康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我在四十多岁时登上事业巅峰,公事有能人帮忙打理,可用公费到全球各地“视察“ — 那时,反而有一阵子是消沉的,对旅行发掘新事等等,都提不起兴趣。五十多岁交棒后,开始在数码文创领域设立网站。起先,没有团队支撑,一切亲力亲为,比以前更忙。然而,这个“忙”却没有压力,我只做自己喜欢的事,尽量避开不能为我带来欢愉的人和事。现在我的周末和平日没有两样,都花几个钟头在“工作”上。Work-life balance 好像混淆了,但假如工作不是 work, 而是 life 的一部分,并充满愉悦,不是挺好的吗?
对于“发愤“,还有一个必须留心的地方。我的忠告是:远离对生命、工作、世界充满怨气的人。一群失意人聚在一起,成天挑不中意的事吐槽发怒,怨气冲天,对心灵健康非常有害。这样,也是”不知老之将至“,却提前变成”angry old man”,跟一个九十多岁还在发怒的老人一样,可悲,可怜,可恨。
Photo by Gary Barnes
支持作者
喜欢这个作品?请略表心意。
六字辈再聚首:《成长中的六字辈 2.0》人生新篇章的共鸣之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