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当我们因为愤怒变得麻木

by kflai

赖国芳

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最近发布了一篇名为《为什么近10年来美国生活变得更愚昧》的评论 (链接) 。文中有几个重点,试浓缩如下:

  1. 向“非我族类”表达“愤怒”的社媒帖文,最容易引起点赞、留言、分享,因此在网络上大肆传播。“非我族类“的定义不一定是种族和宗教(虽然时常如此),也包括在政治、信仰、教育、以及各种生活课题中,跟我们持相反意见的人;而“愤怒”,便是给火焰推波助澜的最佳燃料。
  2. 族群中的激进分子,在社媒上的活跃程度,远超温和成员。激进分子不单只攻击敌对族群,也会针对及清除自家群体中信仰不够纯正的言论。许多持中肯意见的温和成员,因为害怕被攻击对付,选择明哲保身,噤声不语。
  3. 结果:社媒上激进和愚昧的内容泛滥,劣币驱逐良币。社会对政治、司法、学术等等权威机构的信任度下降。

 其实,我们也不必看太平洋彼岸,从大马最近一场不幸车祸引起的司法事件,以上三点都可以对号入座。

 关于这场事件的法律课题,我不愿妄加评论;社群中的愤怒,我也可以体会。可是,当我们被愤怒淹没而变得麻木不仁时,是可以表现得很凶残,很暴力的。如果认为制度不公不义,那就尽所能去拨乱反正吧;但可不可以对各造的当事人多一点点的怜悯?把死者物化成不配生存的猪狗,在网上留言侮辱丧者的父母 –– 这是优良的中华文化传统?你问:那位无辜的受害者呢?谁来怜悯她?习近平说:太平洋足够大,容得下中美两国。你的心也足够大,可以在制度不公的愤怒外,容得下对全世界的怜悯。

 这在乌克兰战争中也同样适用。不管你是亲俄亲中或者是亲欧亲美,你都应该看见战争带来的生离死别、心碎、和痛苦。这一点点的怜悯,在我看来,已经是做人的最后底线了。

Photo by Artem Maltsev on Unsplash

支持作者
喜欢这个作品?请略表心意。

我们诚挚邀请您加入人间烟火这个专为艺文及教育工作者打造的交流平台,让世界看见您的才华。 一起创造一个更加多元、创新和包容的世界。
让世界看见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