捞生由来的另一个版本

by 谢智慧

黄月

鱼生、捞生在南洋地区出现,并非源自中国,后来传到香港,名字稍微改为“捞起”。

早在上世纪的吉隆坡,新年期间酒楼都会推出捞生,到80时代末才开始出现在怡保的酒楼,酒楼外面会挂出“人日七彩鱼生”的布条,慢慢在全国盛行起来。

那时刚推出市场的鱼生,也并非人人都能接受,有两个用红包袋装着的调味粉末,把一些酸的辣的,奇奇怪怪五颜六色的东西混在一起,吃不饱,也会吃剩很多残余。

华人讲究好意头,生意人更希望可以捞得风生水起,新年捞一个好兆头比是否好吃更重要。但随着时代演变,捞生也与时并进,不断改进和推出各种不同的搭配,渐渐的更合人们口味。

从一开始的初七人日吃鱼生,变成公司尾牙收工宴,甚至元宵节后的新春宴席都会出现,而且还价格不菲,捞得最生的应该就是卖的那位。

多年前道听途说过一个关于捞生由来的故事,是真是假就无从考究。

故事发生在吉隆坡某个巴刹,那年行情欠佳,卖剩的鱼和菜还蛮多的,几个小贩就把卖剩的鱼和菜放在一块吃,也不需要经过什么烹煮,一边吃一边大声说些吉利的话,希望大家的生意可以越来越好。就这样的大喊大吃,经济再不景气,也在这欢乐氛围中一扫而空。

随后,他们常把卖剩的东西放在一起吃,后来也有一名买柚子的小贩加入,甜的柚子容易卖出,总是留下很多酸味的柚子,所以也加在捞生里面,添加了更开胃的味道。

把这些卖剩的食材凑合起来,大家一起吃,一起祝贺,互相勉励,代表着小贩们祈求生意会更好的愿望,渐渐的就演变成捞生这一道家喻户晓的新春必吃佳肴。

生意欠佳的小贩们,坐在一起互相勉励,把卖剩的东西化成一道奇迹。

捞生,说它是食物,其实它更象一股精神粮食,第一道上桌开动,能把新年气氛和愉悦心情都一一炒热起来。

如果这个故事是真的,可真要佩服小贩们那种逆境求存,苦中作乐,还有打不死的精神。

最后也希望能够籍着这个故事来勉励大家,再难的日子,也要鼓起捞生的精神,给自己和别人的祝福,继续努力的开创佳绩!

共勉之!

支持作者
喜欢这个作品?请略表心意。

感恩祖先与生命,清明祭祖是中华文化最美好的传统。 认识自己,活出独一无二的人生。书写生命纪念册,赢取奖品。
清明 【昭示祖德,传承家风】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