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癌了,我孩有明天

by MingYan Yap

梁依伟

2020年3月17日罹患癌未时,癌细胞已扩散到四面八方。当时的情况相当糟,自己的体重下降了不少过八公斤,睡眠、食欲通通没有一样好。医生当初只说病情肯定医不好,生命能延续多少是多少。我和太太孩子们都知道时间没剩多少。

同年3月24日出院。隔日也开始办理自己的后事。从那天起,就一点一点地告诉孩子,有生就有死,这是宇宙的规律。人人逃不了,也不能因为这样,啥也不做。天下真的没有天长地久,你们的爸妈不可能永远不会老,还有我会离开得早。那一年他们年仅14岁和13岁,不大又不小。

要安抚孩子们,先从他们的教育费说起。当我走了,首先升学方面,在我们的国行制度下,以往我和你妈从没停止缴交过公积金,也就是说我俩工作也从没停过,牛车马车一直都在开。只要是在新加坡国家学府求学,公积金及每年政府教育金的填补,继续升学是完全没问题的。

至于日常生活方面及现有的保险改革后,自己也要承担一些抗癌症的医药费。因为从前我俩就跟着政府提倡房子提升步伐,换了比现有小的房及以往的工作准备给雨天用的银子外加现在还有继续工作,是能平淡地吃与住,直到你们升学完毕。

无法预知的暴雨天,虽然会让我没法看着你们再长大一点,你们没法看我变老一点。但能让我和你妈先开始提早过着从前预想老来的生活,走这走那找朋友。明确告知他们,我的癌末并不是一家人的末日。孩子,你们依然有明天。

也清楚让他们知道,进入社会前,所有必要的东西是父母为孩子提供的。而那些自已多要的,是需要他们自己以后想办法的。更何况,你要的并不代表我可以给得到。世上没有理所当然,都是要努力的。从小就告诉他们,我的心一定会有你,但不能全都是你,我需要放进我爸妈和你们的妈在一起,当然也沒忘了还有我自已。

接着便是自已的病情。起初孩子们会为我感到少许不自在,看到我每两个星期就得去医院用针直插入眼珠里,用药物控制已扩散至眼睛里的癌细胞,每三个星期在左右手上插针及抽血、插针进药,或当脑部发现癌瘤时,又需载上特制的四颗螺丝,直接穿过头皮,把铁头盔锁进前后额头,进行脑电疗。谢谢你们的心让我觉察到我的存在。

也顺道借这里对他们说说教,那是学校没教的:你们要学会多‘’埋怨‘’,此埋怨是指埋掉所有的怨气。别让埋怨变忧愁,然后还到处乱转给別人。人生组合就是喜怒哀乐外加酸甜苦辣。没人能选择天天开心又没有病。所有医生都曾生过病。别傻傻分不清无常与正常。

我的病情就像一台老爷车,能修就修。有问题就去找解决方法,解决不到的问题,就去找替代方法,最后肯定没方法。

妥协不是放弃,妥协是一种力量,让我用脑多想如何不浪费以及活好现在的方法,不是叫我去乱想自找烦恼。与其抱怨,不如改变,任何不顺心,今天以后会称作阅历或经验。

正巧同年4月8日起,为了抑制新冠病毒疫情扩散,学校和学前教育机构关闭,改为居家学习。当下自我感觉似乎这全是老天精心特地安排的美意,安排孩子陪我走完最后这段路。

虽然有边界管控,不能出国去走走,但依然可以一家饭后说笑谈看从前的回忆。从小至今,都没有错过他们的成长。管控前,每每学校放假,我们就去别人活腻的地方走走,儲存回忆。所以,疫情加病情,没让我有丝毫遗憾自己没和他们累积回忆的片段。他们的每个年龄阶段,我们都有几张在不同地方拍的合影照。

这也是我和太太一直以来对他们的共识:日做夜做留给你,不如多点集体出遊的回忆。留了简直预先看不起你们以后还可以。若真的不可以,我们这一点点也帮不了你。

在一次交谈中,我还交代我的女儿别拿我的骨灰去做装饰。女儿却对我说,是我想太多。

大伙儿还笑着对我说:“走了后真的想看我们,请别回家来吓我,站在一边看看就走人。”

有的还说:“可不可以別碰我?”

有的还说:“等大家都在,才来看我。‘’

我也接着说:“好的,你们也应该学我凭着对我父母(你们的公公和婆婆)往生前的概念,生前能多看‘活着的’胜过以后只看‘照片没动的’。食物是一起吃的,別以后用来拜拜。远离‘早知道’这心魔。对我、对事、对时间都应该是这样。”

事物已过,覆水难收。好好珍惜现有的。別随便挥霍我和你妈的关怀,还有我们的真爱。

对于孩子从小就用军阀管治,顶嘴就武力镇压,癌后我的武力也废完了。最后也从没想过三年多可混过,女儿已来到18岁,儿子也17岁了。至今轮到我学少啰嗦且多聆听他们想法。孩子们已开始写着他们自已的故事。自己讲的,不一定是他们想听的,也不一定会听进去。

现在对他们,只能有意无意地提醒正能量是好的,但也别相信伸手就能碰到天,夜晚可以爽爽坐在星星的旁边。年少又还没进入社会的他们,谁无理想。如果他们还会和我讲,要预防梦想变幻想。

最后也常温馨地告诉他们:“我真不知何时没能在家等你们和开门给你们,別担心,別害怕,我不在的话,还有你们的妈。”

有我没我,开心与否,还沒成家的话,记得回这个家。

成家后,想家了,请安排时间常回家,別忘了你妈妈还在家。也别随随便便应酬说多几天来看你妈,结果要等上一年多。

Featured Photo by Tim Mossholder on Unsplash

支持作者
喜欢这个作品?请略表心意。

从1986年《成长中的六字辈》到38年后的今天,六字辈的故事重新启航!张永修主编的《成长中的六字辈 2.0》不仅是文字的汇聚,更是岁月的见证。曾经的年轻写手们,如今历经人生起伏,以成熟的笔触展现生命的深度。 这部文集集结了35位六字辈作者的珍贵作品,值得收藏,一再品读。
六字辈再聚首:《成长中的六字辈 2.0》人生新篇章的共鸣之声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