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社恐?也许是你把别人想得太过强大

by MingYan Yap

叶落知秋

你是否会过度社恐呢?

首先,我认为一定的社恐是很正常的,每个人在不熟悉的环境中都会有点不自在,但每个人程度的轻重与适应的快慢不同而已。但如果你总在社交中感到格外局促不安,特别在意自己的形象,小心翼翼,举止不自然,生怕自己哪里出错让别人不喜欢,在社交场合中经常感到内耗,又因为一些原因无法完全拒绝社交?

我想说:亲爱的,别害怕〜社恐的本质其实是在你的脑海中把别人想得太强大,从而过度在意别人对我们的评价与看法。但无论再优秀的人,他强任他强,他拥有的一切与我们无关。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每天发生在自己身上99%的事,对别人而言都毫无意义。

所以,以平常心看待即可,不需要给任何人上滤镜,更不要拿滤镜下的别人和放大镜下的自己相比。

这里有个小技巧,当你开始过度在意自己是不是看起来很蠢的时候,可以试试把注意力放在对方身上,仔细倾听对方的话语,对你感兴趣的事认真提问,让对方感受到你的真诚。你的注意力就会逐渐从自己身上转移到别人身上,社交带来的恐惧感也会随之降低。不管社不社恐,永远坚信:真诚才是必杀技(请接纳真实的自己吧!)

你不需要把你的不完美藏起来。也许有人会因为你的不完美讨厌你,但请记得同样也有人会因为你的不完美而喜欢你。也许成长就是不断祛魅的过程,真诚才是永远的必杀技。你看得起自己,别人才会看得起你。

近些年,社恐和社牛,内向和外向的,人们似乎总爱把自己归类进一个群体里,以此定义自己的人生。但请记住,你作为一个鲜活的人类,不可能只有单薄的一面,你有趣而丰盈的灵魂,也不该被区区的两个字所束缚。这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论语为政》中孔子说“君子不器”。“君子不器”即是说,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只具有一种功能,只限于一定的用途。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完整的人,就像是当你被你的好朋友介绍给他人时,你也不希望他脱口而出的,只有单薄的一句:“噢,她是个比较安静的人。”

我不打算争论,社恐究竟是个人的选择,抑或是天生的个性。但我只想说,如果你在饭店里看见隔壁桌热热闹闹地在一起庆生;在难过时总有人出来关心,又或是者需要帮忙时,尤其一群人互拥而上……如果你心中有一丝丝细微的羡慕或悸动,那我想,今天正是时候。

为什么我会写下这篇文章?是单纯的鼓励吗?不不。

正因我曾也是个内向的小女孩,曾经的我酷爱高热量食物,薯条、汉堡、炸鸡,样样不缺;又吃得多,小学时期的我能轻易吃下两碗饭,这些种种的因素都让我体型迅速“膨胀”,成为一位重量级选手。当然,肥胖随之带来的,也是青春期的皮肤状况越来越差、穿大号的体育服等等,心理的自卑也随之而来。

无法轻易结交朋友的我,也爱上了画画,听起来真像个内向的人会做的事情,毕竟就连象棋都需要两个人参与。但在画画上,我能随时随地掏出一支笔、一张纸,描绘我脑海中的画面,但更多的是素描,学校的高楼、旋转的风扇、簌簌抖落的叶子,都是我眼里的模特。

但有时,看见隔壁热热闹闹的一群伙伴时,总会忍不住望向他们,又强迫自己忽视他们的玩笑声,同时又忍不住幻想自己加入他们一起偷偷谈秘密、一起逛街的场景。终于,在经历了一些事情后,我下定决心减肥,加入学校的社团活动,结交了一些不同班,甚至不同校的朋友。这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朋友是带有能量的,单单是与挚友一起吃午餐,诉说互相的近况,谈谈八卦,便能让身心都愉快起来。而现在的我也爱上了这样的生活。

经历过内向和外向的生活,我不得不承认,人始终是群体动物,过多的孤独会让情绪挤压、堆叠。因此,如果拥有同样烦恼的你,希望你也能勇敢地踏出第一步,早上向朋友、同事打招呼;认识几个邻居,佳节时送出礼物等。也许他们首先会觉得意外,但相信我,他们会很乐意接受这一份小小的惊喜。

此外,如果你犯了一些错,也不要太过纠结。试想想,如果你在地铁站里看到一个人踩到香蕉皮滑倒,一个星期后,你是否还会记得这位萍水相逢的陌生的穿着吗?或许,你甚至已经忘记这回事。

当然,每个人每天的能量都有限,也许疲惫了一天的你,不想回应乏味的嘘寒问暖,那我衷心祝福你,能在忙碌的生活中寻求平静,在此之后,依然能对生活抱有热情与爱戴。但是,我希望“表现得安静”,是你的个人“选择”,而不是“不得不”的妥协。你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表示想一个人待在一边,但你却不能不知道如何与人群社交,与人群割裂开。你是否经历过,不敢在大众面前发表自己的演讲,即使你已准备多时;在应对别人的热情时,总感到受宠若惊;在别人谈论周末的出行计划时,你永远被排除在外呢?

最后我只想说一句:朋友们,加油,去扩宽人生的可能性吧。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你值得拥有这一切!

Photo by Ante Hamersmit on Unsplash

支持作者
喜欢这个作品?请略表心意。

我们诚邀各位同学及老师们,一起来分享校园里的各种故事,展示校园生活的多姿多彩。 文章一经采用,作者将获得RM50稿酬。
校园故事(长期征稿)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