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的孩子

by 谢智慧

乔丝林

老师的孩子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在我还是小学时,我认为老师的孩子就是要特别优秀。

他们可以有很多特权,尤其是那些和爸爸妈妈在同一所学校的“老师的孩子”。我那时候特别羡慕,因为自己的父母教育水平并不高,我一直认为如果我父母也是老师的话,那该是多么光荣的一件事情,这样我就可以成为学校的风云人物。

上初中时,当我知道我的同桌是老师的孩子时,我才知道不是每个“老师的孩子”都是理想中的样子。

我的同桌同学成绩中等,他不是什么风云人物,甚至有些无法融入其他群体。他似乎有着自己是老师孩子的高傲,但又同时带着一些自卑。我不明白拥有一副好牌的她,为什么会打得这么辛苦。她最后只普普通通地读完了中六,再普普通通地当了一个职员。

命运真是很奇妙,现在我的儿子成为了“老师的孩子”。

我曾听过一句话:

如果父母是医生,那父母会对自己的孩子百般疼爱,因为他们理解生命的宝贵;

如果父母是老师,那父母会对自己的孩子十分严厉,因为他们看过更多优秀的孩子。

我从知道自己怀孕开始就想尽一切办法,给予他最好的胎教——胎教仪、图书、音乐,基本上市面上能够见到关于胎教的工具,我都给了我的孩子。我很害怕我桃李满天下,结果家里结苦瓜。

孩子出生后两个月,我就给他看黑白卡,四个月我就开始给他读绘本。我很少买玩具给他,但是给他买了数不清的书籍——3D书、触摸书、洞洞书、安静书、有声书。他一岁时,我已经买了快一百本书给他了,但是只有一半是适合他当时的年龄的。连房间的墙上我也不放过,贴满了动物的图案,方便他学习。

一开始我很自豪,我觉得我的孩子根本就是我理想中的样子。虽然只有一岁,每天晚上一到时间,他就会自己选书,来到我的身边坐下,让我读给他听,一个晚上可以读三到五本书。通过阅读,他认识了很多东西。

他还没出生时,我就和我老公说:“如果他的成绩不好,家长日我是绝对不会去的,要不然我的脸要往哪里摆。”

转折点发生在新年时我带孩子回娘家,我很自豪地让我孩子展示他所学的东西,结果换来我哥哥的一句:“然后呢?”

那一瞬间好像感觉头脑里有一根弦断了一样。我突然觉得我似乎太执着于让我儿子成为老师的孩子了。他不是我的物品,他应该有自己的人生。这一刻我开始担心“老师的孩子”这个身份给予他的枷锁。我甚至对于我过去说过,如果他成绩差,不愿意去家长日的话感到抱歉。人生不可能只有一种可能,不一定成绩优秀才是最好的。

现在我花更多时间去陪伴他玩乐高、陪他在户外踢球、陪他去公园看花看草。人生只会经历一次童年,但愿所有孩子都可以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乔丝林用平实的笔触,写下小学时对“老师的孩子”的美好想象,到初中的同桌同学给她的错愕,再到自己成为老师后,为了培养孩子成为理想的老师的孩子而做的努力。这是不少现代家长心态和行为的写照。文章中有三句重要的话:“我很害怕我桃李满天下,结果家里结苦瓜。”“一开始我很自豪,我觉得我的孩子根本就是我理想中的样子。”“如果他成绩不好,家长日我是绝对不会去的,要不然我的脸要往哪里摆。”——孩子的表现成了满足父母需求的途径。哥哥一句简单的“然后呢”是给乔丝林的当头棒喝,给了她反思信念和修正行为的机会。对自己的想法不断进行“然后呢”的灵魂拷问,是认识自己、欣赏自己的修炼。我们相信,父母能欣赏自己,才能真正欣赏孩子。祝福乔丝林和孩子。

陈玉莲


耕心生命教育让每个人通过深耕内心世界,更新原有的生活模式与信念,走向生命的成长与自我实现。 了解更多 ≫


亲子心路是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的旅程。或许你的故事能够成为一盏明灯,照亮他人前方的路。

欢迎投稿。文章一旦获选,可获得由耕心生命教育盛情赞助的 RM50 稿酬。更多详情 ≫


Photo by Yuri Shirota on Unsplash

支持作者
喜欢这个作品?请略表心意。

从1986年《成长中的六字辈》到38年后的今天,六字辈的故事重新启航!张永修主编的《成长中的六字辈 2.0》不仅是文字的汇聚,更是岁月的见证。曾经的年轻写手们,如今历经人生起伏,以成熟的笔触展现生命的深度。 这部文集集结了35位六字辈作者的珍贵作品,值得收藏,一再品读。
六字辈再聚首:《成长中的六字辈 2.0》人生新篇章的共鸣之声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