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住坠落前的灵魂

by MingYan Yap

心棲

有些人不是不想说,而是太久以来,没有人真的在听。语言是一座桥,但若对岸没有等待的人,再多语句,也只是风中自语。如果有人早一点听懂,也许,一切就不会这么晚。

那天,我一口气看完了英国影集《混沌少年时》(Adolescence)。这部于2025年3月上线的影集仅有四集,却被英国首相公开推荐给全国中学放映,甚至被评论为足以改变整个国家对“如何教育男孩”的观点。

故事从一起校园谋杀案开始。13岁的男孩Jamie Miller在清晨被警方带走,他被怀疑杀死了同校的女同学Kelly。而这起案件像一把刀,层层剖开我们原本以为理所当然的家庭关系、学校制度、社交文化,还有社会对男性角色的想像。

这部影集不靠悬疑反转吸引观众,而是以写实方式,呈现一个孩子如何在压力、羞辱与孤立中一步步走向深渊。

影集第二集的重心,从“发生了什么事”,转向“他为什么会这么做”。剧情从案发三天后开始,警方进入学校访查,试图拼凑出Jamie的动机与过往。同学的访谈像解剖刀,揭开了青少年社交生态的毒性。

原来Kelly曾在Jamie的Instagram留言中,用表情符号暗指他是“INCEL”——这个标签从描述孤立的年轻人,演变为网路上的羞辱语言。

这些标签、排挤与性别羞辱,在网路上轻易扩散,却深深凿进了一个13岁男孩的自我认同。当社交圈把他推向边缘,当家人没有及时看见他的变化,他内心的风暴便无声地酝酿。

第三集转至少年拘留所,整集几乎是一场一对一的心理拉锯。Jamie与法院指定的心理评估师Briani进行深度对话。他的任务并非治疗,而是判断Jamie是否具备法律上的责任能力。

这场会谈迅速超出“公事公办”,变成一场深层的信任测试。Jamie时而理性对话,时而情绪爆炸,一边试图否认过错,一边又像在求证:这世界上还有谁,不会抛弃我?他问Briani:“你喜欢我吗?” 这句话看似孩子气,实则刺穿了他所有伪装——他想要的,不是答案,而是被看见。

他说自己不是报复,只是以为Kelly受伤时会接受他的靠近。他说自己只是想让人知道自己存在,不是怪物。

在那一个空荡的房间里,两人之间的距离彷彿千里。Jamie忽而轻声细语,忽而拍桌怒吼,他在试探Briani的极限,也在试探这个世界最后的温度。每一个问题、每一次沉默,都是一场无声的对决。最终,当Briani说出“这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时,Jamie瞬间崩溃,他不是为了辩护自己,而是因为害怕,再也没有人,愿意坐在他对面。

那一刻,我忽然想到,多少孩子其实都说过这句话,只是我们没有听懂。他们用各种方式在说:我累了。那不一定是字面上的疲倦,而是一种长期缺乏理解与共鸣的心灵耗竭。

当他们开始变得沉默、暴躁、甚至出现偏差行为,其实他们不是走偏了,而是在用他们唯一能掌握的语言,向世界求救。

正如在马来西亚2024年轰动全国的“古来某中学事件”,那些用AI合成照片来羞辱同学的青少年,他们的行为让人震惊。但我们有没有想过,这样的暴力与嘲弄背后,藏着怎样的内在空洞?

我们的教育系统擅长制造成绩优异的学生,却很少真正教导他们如何处理情绪、面对孤单,或者说出“我受伤了”这样的话语。很多学校在道德课上谈品格、诚信与感恩,却在面对孩子崩溃时,第一反应是惩罚与退学。古来事件不只是科技滥用的悲剧,它同时也是一场情绪教育的失败案例——孩子们不是不知道自己错了,而是从未学过怎么做对。

真正刺痛我的是其中一段家长访谈——一位母亲在记者面前慌乱地翻看女儿的手机,喃喃地说:“我们家很单纯啊,她有吃有住,我也常问她功课……”

我曾在一场校园讲座中问学生:“如果你看到有人被排挤,你会怎么做?”教室一片寂静。过了一会儿,一位坐在角落的女生小声说:“我会装作没看到,因为我怕自己也会被针对。”

她的坦白让我震撼。这不是冷漠,而是社会化下来的自我保护。孩子不是不知道对错,而是活在一个不容许脆弱、情绪与真实表达的环境里,他们学会了怎么当个“安全的人”,而不是当个“诚实的人”。

第四集将视角带回家庭。Jamie的家人——父母与姐姐——在案件一年后的生活并未恢复正常。所有人都努力维持所谓的“日常”,但越是平静,越显沉重。他们不再提Jamie的名字,不是因为遗忘,而是因为太累了。

最令人心碎的一幕,是Jamie从拘留所打电话回家,决定认罪。他们没有吵,也没有哭,只是静静接受。直到父亲Eddie走进Jamie的房间,拿起他小时候的泰迪熊,低声说:“对不起,儿子,我应该做得更好。”那不是忏悔,而是迟来的爱。

这一幕让人想起无数家庭的沉默:当我们总说“他一直都很乖”、“没什么问题”,是否只是因为我们从来没真正听过孩子说话?

所以我想说的,其实是这句话:如果有人早一点听懂,也许就能接住那个还没坠落的灵魂。这个人,不一定是老师、心理师、或是家长,也可以是同学,是朋友,是某个不经意路过的你。

不是要你做什么伟大的事,而是当你看到某个孩子变得沉默、情绪反常、或是突然暴怒时,放下防备地问一句:“你还好吗?”

或许他不会马上回答你,但你那一刻的真诚,会像一盏灯,让他知道:这世界还有可以靠近的地方。

你可能就是咖啡厅里,发现他盯着冰块融化的冰手沖咖啡发呆时,默默推过一块巧克力饼干的店员;或是校园旁的书店中,听见他对着电话压低哭声时,轻轻将纸巾推到他手边的陌生人。

也许你只是个平凡的路人,但在他眼中,那一刻的你,就是世界尚存温柔的证明。

你也可能是某个放学后坐在走廊看夕阳的老师、一位加班途中还愿意回讯息的妈妈、或是在游乐场里多留五分钟陪孩子爬上滑梯的父亲。

那样的瞬间,就是人间烟火。

而我们,也不再只是“早知道”的见证人,而是真正开始学会倾听的那一代人。

Photo by Hữu Phú on Unsplash

支持作者
喜欢这个作品?请略表心意。

从1986年《成长中的六字辈》到38年后的今天,六字辈的故事重新启航!张永修主编的《成长中的六字辈 2.0》不仅是文字的汇聚,更是岁月的见证。曾经的年轻写手们,如今历经人生起伏,以成熟的笔触展现生命的深度。 这部文集集结了35位六字辈作者的珍贵作品,值得收藏,一再品读。
六字辈再聚首:《成长中的六字辈 2.0》人生新篇章的共鸣之声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