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未准备好的二十四岁

by MingYan Yap

鄀晨

照片上的我身着正装,脸上是规规矩矩的微笑,背景是无趣的白色。照片放在右上角还是左上角之间的差别是什么?字的款式、大小、颜色,为什么有那么多规则,写作“推荐”的建议成了“必须”的评判标准。千遍一律的内容重复再重复。说到底,我写得那么认真,对方会回以对等的认真看吗?

二十四岁的我,身份正式从学生变成了待业,目前正负债中,欠的正是能让我履历表上多填一行大学的学费。

二十四岁,有人已经有了份稳定的工作,有人还在寻找机会,有人开始负担车贷和房贷,有人甚至已经开始组建家庭。二十四岁,有人稳定前行,也有人裹足不前。我抬起了一只脚,下一步却不知道往哪里踩。
既没有富得一辈子不愁吃穿,也没有穷得需拼尽全力,三餐刚好温饱的家庭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说得难听点,就是高不成,低不就。那么,这样的家庭,饭后闲聊通常会聊些什么?大人们的交谈无非是物价的上涨、工作的压力、微薄的收入,都凝结成了我对未来的担忧。然后,我变成了大人。

晚餐时,母亲问我开始找工作了吗?我下意识表露的不耐烦,是我内心试图隐藏慌张的欲盖弥彰。我才后知后觉地发现,即将踏入社会的事实带给我的压力比想象中还要重。我内心甚至有些委屈,我还没怎么体验过无忧无虑的生活,就要负担起成为大人的责任。

在母亲问的那个问题还未浮上水面时,我都未曾察觉到潜藏在心底的忧虑和压力。

真奇怪,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衔接得那么天衣无缝,偏偏找到一份工作,并不是水到渠成的事。
学校里教了那么多知识,课表塞得那么满,生怕漏了一丁点细节,却偏偏挤不出半点时间,教导学生要如何在社会上生存。

明明每间公司对于求职者的技能要求、履历要求、职位要求都不一样,但从小到大的课程却是全国统一的。

上大学前,家人总喜欢鼓励选择日后容易就职的科系,但我连大学里有什么科系都不知道,脑海全部被各种考试作答技巧塞满,哪里还有余力思考比明天考试还要迫切的未来工作?

原先为了更容易就职而找的热门科系,大学四年以后,出来也可能不再是别人眼中的香馍馍。时代更迭速度太快,上一秒的热门可能马上会被下一秒的冷门代替。耗在学校里那么长的时间,出了社会以后可能又要花更长的时间去后悔自己做过的选择。

新闻里,那么多大学生求职失败,仿佛这个社会根本不需要那么多的大学生,我也只能祈祷自己不会成为下一员。

二十多年的人生,为什么偏偏要浓缩成薄薄一份履历表,写得太短便是准备不足,写得太长便是没有重点。长久以来的努力,也只是被称为敲门砖,而拿着砖块的人,满大街比比皆是。明明二十多年的时光不该被如此一笔带过,可仔细想想,除了读书、上学、考试,我又还有什么值得称道的事吗?说到底,回望过去,我的“履历”也仅仅只有求学而已。

最近的天气真的很热,但空调的电费也不低,而我还是一个寄居父母家的无业游民,我试图静下心来,好好地坐在电脑前,思绪却被热气惹得有些烦躁。

我看着空白的文档,不知从何开始。

我上网找了许多如何写履历表的教程,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那么多不同的人给出的标准模板却都大同小异,就像是流水线上的统一制式。有些时候,别出心裁也有可能成为不符合合格标准的失败作。

浏览器开了数十个分页,每间公司的官网都看了好几遍,还是没能确定将要应聘的职位适不适合我。可我也只能一试,毕竟选择权不在我,我只能被选择。

按照每间公司对求职者不同的要求,所提交的履历表内容还得围绕着相关的职业,避免在第一关时就被刷下。

于是写好的履历表删了又改,改了又删,改来改去,变的好像都是那几个无关紧要的字。

写好的履历表塞进电邮里,仔细斟酌措辞,我再三确认对方的电邮地址没有任何错误,才敢按下发送。

我呼出一口气,却并没有松一口气,电邮并没有告知对方已读的标记,我既害怕收到回复,更害怕收不到回复。

又想到得到面试机会后,免不了得花上时间准备,像是去赴一场场不知结局的考试。

我敲敲自己的头,制止自己再继续胡思乱想。

漫长的路上,迷茫的人还得继续走下去。


本篇作品入围人间烟火年度散文奖,获得 RM50 稿酬,并有机会赢得高达 RM1000 奖金。更多详情 ≫


Photo by Raphael Renter | @raphi_rawr on Unsplash

支持作者
喜欢这个作品?请略表心意。

为鼓励创作者开启创意之旅,人间烟火在2025年第一季推出起步赞助计划,为符合条件的公众号提供一次性支持: RM100 赞助(首批20个公众号) RM250 赞助(首批10个公众号) 现在就开启您的创意之旅!
人间社区正式启动!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