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一封写给自己的信

by MingYan Yap

姚孜谦

夜深了,我已经忙完手头上的任务。我躺在宿舍的床上,盯着天花板,伴随着风扇发出的轰鸣,桌上的台灯洒下一小块温暖的光。时针一分一秒地流失,我的眼睛却没闭上,身体不停地在床上翻滚着。于是,我起身来到书桌前,笔尖轻触纸面,写下的却不是课堂笔记,而是一封写给自己的信。这并非偶然的时刻,而是一种我早已习惯的状态——孤独。

小时候,我极其害怕孤独。一个人走路时总要东张西望,生怕落单;一个人吃饭时觉得饭菜都失了滋味;一个人坐在教室的角落,会偷偷看着别人谈笑风生,心里泛起阵阵落寞。那时候的我,把“孤独”当成一种缺席的证明,仿佛热闹才是生活的常态,只有被围绕、被关注,才意味着存在的价值。

然而,慢慢地我才发现,真正的人生,从学会独处那一刻开始。

如今,我是一名快要上大二的大学生。大学生活刚刚开始的那几个月,像是一本刚翻开扉页的新书,一切都充满新鲜,也伴随着莫名的空荡。在热闹的迎新晚会上,在熙熙攘攘的食堂里,甚至在人声鼎沸的教室中,我都曾感到一种奇特的孤独。仿佛自己只是这广袤校园的一粒尘埃,轻轻一碰,便消失不见。

从家乡到他乡,从熟悉到陌生,从高中那个被课程填满的日子,到如今自由却茫然的时间安排,孤独悄悄地来了。它没有敲门,也没有寒暄,只是突然在某个黄昏的操场上,在某节课堂结束后没人约饭的午后,在宿舍室友熟睡的夜里,和我并肩坐下。

或许到这时,我才懂的一件事:孤独,是成长的前奏。成长的过程,本质上是一场与自己的对话。当我发现我不再依赖他人的陪伴,不再害怕沉默和空白,才真正走向内在的充实。热闹的建议可以是参考,喧嚣的声音可以是提醒,但真正的选择,必须来源于内心深处的独白。我常想起夜里图书馆空荡的座位、宿舍熄灯后依然闪烁的电脑屏幕,那些孤独的时刻并没有使我崩溃,反而让我在无声中积蓄了前行的力量。

回望那些孤独的时刻,我开始发现,它其实是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一个真正的我:不再依赖父母,不再仰仗老师指引,而是第一次真正地站在生活的岔路口上,独自思考——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的大学,应该如何走?

那天放学后,一个人从教室楼到巴士站自己搭巴士回宿舍的路上,天边残阳如血。我停下来,看着天色渐暗,突然心中泛起一股前所未有的安宁。原来孤独并不可怕,它只是让我慢下来,让我静一静,听听内心的声音。它像一位温柔却沉默的朋友,不打扰,只陪伴。

渐渐地,我开始学会享受孤独。

一个人踏进图书馆,打开电脑,沉浸式地专注于温习读书,享受图书馆窗外波光粼粼的湖面,阳光洒在脸上的温度;一个人待在食堂,边欣赏风景边享受食堂的那盘杂菜饭,脑中却浮现出无数关于未来的可能;
一个人走在学校的林荫小道,不再觉得凄清,而是聆听到虫鸣鸟叫的声音,感受到徐风的柔软;一个人背着背包,用双脚来回穿梭在不同的教学楼之间,感受着人来人往的那一瞬间;一个人听歌、读书、写字、冥想……在无声中,我的世界竟变得愈加丰盈。

孤独,并不等于孤立。它不是拒绝人群,而是在万千人声中保有自己的节奏。在这个快速奔跑的世界里,愿意慢下来、静下来的人,往往更接近真实的自我。孤独教会我自我对话。它让我意识到:成长,不一定需要人群的鼓掌;思考,也未必要依附于别人的观点;前行的脚步,可以缓慢,但必须坚定。

以前的我曾一度抗拒它。努力填满每一分钟:社团、课业、短视频、社交软件……我以为只要足够热闹,孤独就不会落座。但我渐渐明白,真正的孤独,不是身边有没有人,而是你有没有勇气独自面对自己。

上了大学后,我才深知,那些在大学里真正熠熠生辉的人,不是最活跃的,也不一定是最外向的,而是那些即使一个人,也能专注、平静、坚定地走下去的人。他们与孤独共处,却从未被孤独击败;他们在沉默中积累,在暗夜里蓄力,终将于未来的某一天,闪耀出属于自己的光。

Photo by Dan Gribbin on Unsplash

支持作者
喜欢这个作品?请略表心意。

从1986年《成长中的六字辈》到38年后的今天,六字辈的故事重新启航!张永修主编的《成长中的六字辈 2.0》不仅是文字的汇聚,更是岁月的见证。曾经的年轻写手们,如今历经人生起伏,以成熟的笔触展现生命的深度。 这部文集集结了35位六字辈作者的珍贵作品,值得收藏,一再品读。
六字辈再聚首:《成长中的六字辈 2.0》人生新篇章的共鸣之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