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来入蜀

by MingYan Yap

黄君雁

印象中第一次知道四川这个名词是因为一种食材—— 四川菜。那时我年纪还很小。稍长大点,才知道那东西或许应该叫四川榨菜。榨菜是我记忆中的儿时味道,它气香味重,是我们贫寒子弟“杀饭”(指嗄饭、容易下饭)的神器。

后来,小学时期,三国演义的故事驱使我在地图上寻找蜀国的痕迹。原来这巴蜀在四川。

再后来,工作上结识个交情不错的同事,是个重庆妹子。听她说川渝姑娘能吃辣,人美皮肤好,更有成都美女甲天下之说。说到川渝,当然还有川剧、变脸、火锅等等。

再再后来,机缘下多读了苏东坡,敬仰之心一发不可收拾。我一口气读完苏东坡传,想想哪天必要一访眉山。

今天,我终于身在眉山 —— 苏东坡的出生地。

我不追星,就算偶尔有机会遇到所谓的名人,也往往可以心如止水。但说到从书里戏里得到过的感动,我还真可以特意为它登门造访。虽然知道苏东坡在眉山的遗迹实在不多,我还是想看看是什么样的地方送了我们一个如此大礼。

火车驶入眉山东站,我内心有按捺不住的激动;站在三苏故里的牌匾前,我夸张到热泪盈眶。

或许是个平日,三苏故里像是个宁静的邻里,宁静到有点冷清。自行车徐徐驶过三苏祠入口的大门,树下几个老人悠闲地打着扑克牌。这超慢的节奏对比其他地方的熙熙攘攘,显得非常迷人。我很喜欢。

我有点自嗨。这里,似乎每张脸都跟苏轼有过不解之缘,都似曾一同活过某个时空。

三苏祠位于眉山古纱縠行,原是苏洵、苏轼、苏辙的旧宅,元代改宅为祠,近年再改成三苏祠博物馆。它是蜀中极负盛名的古典园林,也是中国国家一级博物馆。我知道它是我今次朝圣的重点,但没料到会得到那么多感动。

一进入馆区园林,便见到写着“苏府”的石碑。除了苏东坡,我还想起母亲。母亲姓苏,四十几岁便撒手人间。我的人生,她是程夫人一般的存在。

三苏祠内的式苏轩收藏了许多跟苏轼有关的文物,当中有许多珍贵书画。喜欢书画的我,自然流连忘返。馆内有一副令我印象深刻的《程夫人教子图》,让我联想到一个相关的故事。

东汉大臣范滂因整治邪恶而遭到政治迫害,后来被处以死刑。临刑前,母亲前来与他诀别,安慰道:“人已经有了好名声,又奢求长寿,怎么能够兼得呢?”范滂跪下叩头与母亲告别,死时仅33岁。苏轼问母亲程夫人如果他将来成为范滂那样的人,母亲可否允许。程夫人回答:“你如果能成为范滂那样的人,我怎么不能成为像范滂母亲那样的人?”还说“你们如果为正道而死,我不会忧戚。”

离馆之前,我在苏轼石像前来了张自拍,再买一对三苏祠镇尺。功成。

从三苏祠出来,留意到许多小店贩卖龙眼酥。之前没听过这样的食品,是种圆形、呈柿子状的酥饼。我没买来尝试,想象却从龙眼跳跃到它的远房亲戚荔枝。苏东坡在《惠州一绝》里有段很豪迈豁达的表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我真的很喜欢。

喜欢的还有东坡湖边湖滨路广场的露天茶馆。一个足球场大小的广场有十来家茶馆,各自摆起户外桌椅和遮阳伞,经营只有茶水没咖啡的生意。我随兴点了菊花茶,店家很快送上一杯花茶和一保温壶的热水。细看透明的玻璃杯里,清水中有菊花、红枣、枸杞,在绚丽的阳光下很是漂亮。就这样,我难得地悠闲了半个下午,看了半本书。

自古有云:少不入蜀。我这把年纪入蜀,应该不会有问题。四川人活得很巴适(四川方言,可以理解为舒适、安逸)。尤其在成都,到处有饮茶、美食、足浴、按摩、采耳、麻将等吃喝玩乐的便利。作为游客,这是很有意思的体验。

说到有意思,成都人民公园的相亲角最有意思。好几百副的征婚广告(各约A4纸大小)一字排开,征婚条件赤裸明了,只求有意者,非诚勿扰。更有征婚者和家属亲守现场,需要时可以第一时间来个面试。当然,这玩意儿跟我也实在没有什么关系。

Featured Photo by jiangkun lai on Unsplash

支持作者
喜欢这个作品?请略表心意。

从即日起,人间烟火所有的投稿栏目将全面转移至人间社区。未来,凡欲投稿者需先注册人间社区账号,所有投稿均通过该平台进行。 自由投稿仅限散文,其他类别的作品请自行发布至个人公众号。
投稿新方式,创作新起点!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