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草人

by MingYan Yap

郑睿婷

智轨(全称智能轨道快运系统、或ART)项目落实前,天空事先铺垫了绵绵细雨。古晋的雷声为工程助威,节奏不输二十四节令鼓。印象中,鼓声从未停过。自智能手机尚未普及的童年时期开始,二十四节令鼓就经常光临学校的舞台。我想起某个夏日,目光所及的人们额角和脖颈淌着汗,皮肤与衣物贴合得更加紧密;鼓棒敲响紧锣密鼓的马蹄声,将我的注意力瞬间拉回台上——刺眼的光晕闯进视野,使我猝不及防地闭起眼睛。

不停变化的鼓点,时而深邃;时而蓬勃。将自然的簇拥、共存,体现得栩栩如生。似是在鼓声塑造的媒介里,立起一片绿荫。我家后院就是一小片森林,郁郁葱葱的一片绿,里头点缀一些意料之内的惊喜。就比如含羞草啊、臭豆(PETAI)、野菜(MILIN、PAKU)等等……儿时常见妈妈采斑斓叶回来做糕点;或在浴盆里扔几片“冲凉叶”。所谓冲凉叶就是俗称“抹草”的鱼针草。区别于大部分普通叶子的光泽,仔细看会发现其叶片偏大、表面布满细小的绒毛、手感柔软。即使混在一片绿里也不难找到。它闻起来是稍刺鼻的草药味,妈妈说能赶走蚊虫和邪祟。可我直到今天依旧搞不懂,小时候身上痒痒的,究竟是因为蚊虫;还是叶子上的小绒毛?

红白色的路障沿着施工的计划路线摊开,隔离出为智轨搭建的舞台。 “合法”借贷、“无”高昂利息、“快速申请”等字样如新角色般鱼贯涌入,似是主张将节奏直接推至高潮,比智轨先到古晋。一些心痒难耐的配角们精明地抓住为自己招揽戏份的机会——朴素的树木,接连成为了小广告的展架。本就塞车的马路,被挤得更加密不透风……

烈日依旧热情击鼓;挥洒汗珠。轰隆——轰隆——鼓点激烈,熟悉的配乐唤醒了往日的片段——后院那棵从不结果的榴莲树,曾亲自演示在雨天抢戏的后果。以当时的身高仰视它,曾以为是一座高耸入云的黑塔。轰隆——轰隆——闪电强调它逆光的剪影、配合雷声把控着极致的留白、潮湿的土腥气抓准时机覆上口鼻,将几毫秒内迅速膨胀的不安反锁体内、寂静引爆的那刹——迸发惊吓。一次跳闸,将动画片中的反派出场方式给复刻得淋漓尽致。也是这样的雨天,将榴莲树选作了避雷针。母亲以它充当例子举完反面教材以后,就交代父亲把它砍掉。那天雨还没停,她就撑伞出去;不久抱着一把挂着水滴的抹草回来。

本该属于树荫的戏份被接连替换;剩下一排瘫软匍匐的矮树桩,像燃烧殆尽的蜡液。 气氛已然烘托燥热,几乎抵达沸点。无奈主角还在排练扎马步类的基本功。为了清扫出一点得以通风喘息的空间,我一手一脚抵着树干、单脚踩地绷紧足尖;不是在跳芭蕾,是在尽可能地够到高处。通常采用防水油布印刷的小广告,搭配着木条、铁钉,坚固无比。以这样的姿势支撑单手拆除,确实有点吃力。 “每天去拆那些广告,小心引火烧身!” 母亲的劝阻不分节气地深耕,我在其中闻到了刺激的草药味,忽然感觉皮肤似在发痒。依稀记得,抹草是会开花的。那天,我久违地踏进后院——阳光渲染着科达金200的胶卷色调,将婆罗洲发光的绿定格至今;映入眼帘,推翻了牢牢定格在记忆中,那恐怖片般的雨天。

对比下来,任何交通工具都无法赶超孩童长高的时速。我站在当初的黑塔下,只能再见眼前焦黑的矮树桩。附近的斑斓叶比从前茂密许多,母亲的白发限制她吃甜;所以餐桌上的糕点越发少见。我采了一把头戴紫色小花的抹草,同森林强行附赠的蚊子包一同带回家门。母亲不解地问:“你又不是小孩子了,家里哪有那么大的桶让你泡澡?”

鼓声、节气;随着智轨播种、耕耘,同步上映着新剧情。汗浸湿衣衫,这次即便回过神来,依旧闪避不及那突如其来的光晕。心头萦绕的刺鼻草药味,像是旧场次留下的票根;抑或是贯穿时空的鼓声。我察觉自己已经做了很长时间的听众,与这场表演紧密相连。在车龙往返的日子里,更像被节气扎在这片土地上的稻草人。将车内空调的温度调低,往后回想起来,应当不会再热得发痒了。

Photo by Free Nomad on Unsplash

支持作者
喜欢这个作品?请略表心意。

从1986年《成长中的六字辈》到38年后的今天,六字辈的故事重新启航!张永修主编的《成长中的六字辈 2.0》不仅是文字的汇聚,更是岁月的见证。曾经的年轻写手们,如今历经人生起伏,以成熟的笔触展现生命的深度。 这部文集集结了35位六字辈作者的珍贵作品,值得收藏,一再品读。
六字辈再聚首:《成长中的六字辈 2.0》人生新篇章的共鸣之声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