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玩意儿

by MingYan Yap

黄维玉

听广播,说起儿时的玩具。在物质匮乏的六七十年代,购买玩具是奢侈的事。不过,我们却有非常丰富多彩的童年玩乐记忆。

我国著名漫画家 Lat 在他的一本书《乡下男孩》(kampung boy ) 里,把那个半个世纪前的玩意儿描绘得特别精彩。小孩都是就地取材自制玩具——用椰叶做手环、指环,用旧报纸做风筝,玩五粒石子,还有在地上画格,丢石块跳格子。捉迷藏、采叶子生火玩家家酒等等,都是珍贵的回忆。

我们住在乡下,门前屋后都有椰树。闲时,长辈们会砍椰叶,削椰骨来制作扫把。这种椰骨扫把用来扫沙地上的树叶,特别干净。削下的一地椰叶,我们小孩把它卷在手腕上、手指头上,就成了时髦独一无二的手环!还有进一步增加花样,做成椰叶“手表”呢——当然是没有实际功能的手表啦!

有风的季节,小孩用椰骨和绳线做支架,贴上旧报纸。一个个风筝迎风摇曳,又增添不少欢乐时光。然而,放风筝也曾经是危险的玩意。当年没有设备优良的大草坪。小孩都在路旁玩,因为顾着看风筝飞得多远多高,没有注意到往来的车子,会发生车祸。

除此之外,也有玩“斩鸡头”——分两组的队员,用长棍击打小树枝,让它飞到老远,再用长棍计算距离。后来发生事故——树枝击中眼睛,小孩因此失明!家里的大人们禁止儿童玩这种危险的游戏。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只要趁长辈不注意,还是会趁机玩上一两局。

再有的就是在地上画个圈,置放一个空铁罐,上面放五颜六色的橡皮筋,用各自的拖鞋去丢铁罐。谁丢中的话,就得到所有的橡皮筋。

那个时候的小孩,手腕上都有色彩缤纷的橡皮筋,串得满满,犹如手环,也是值得炫耀的“财产”。我们割胶工人孩子的橡皮筋是不受欢迎的,因为收胶水时,带着橡皮筋沾上胶汁,会粘合成一团,拆开后,橡皮筋会有斑驳的污点。所以,每每去胶园工作,得脱下保护好橡皮筋。这是童年时最早发现的同侪压力。

有大人看不过眼小孩两手满满的橡皮筋,就胡乱地说:“不可戴橡皮筋在手腕,它会吸血!” 吓得我们不敢再戴橡皮筋手环了。

我们的同学当中,男生们爱抓“豹虎”给它们打架。这“豹虎”其实是蜘蛛,养在火盒里,放一片班兰叶,吐口水给它当饮料!抓豹虎还需要有技巧呢!我看过男生们在树叶间寻寻觅觅,找到猎物时,还得小心用双手合上树叶,抓进火材盒。长辈们为此责骂小孩,他们说豹虎其实是毒蜘蛛,不可养!

男生们还会玩陀螺,高手们拿出心爱的陀螺,用绳索一圈一圈地给它固定好,再帅气地一甩,陀螺落地转个不停,吸引了不少羡慕的眼光!也有自制弹弓射飞鸟,又是被禁止,因为有人被射中眼睛!

旧时的女孩儿,没有昂贵的洋娃娃。我们玩的是一种纸绘公主,备有许多不同的服饰。玩的时候,可以给纸人儿换穿洋装彩裙晚礼服,满足了小女生爱美的心愿。

女生们也玩Batu seremban,是五个小石子和一个弹珠。先把石子抓在手心,摊开撒在地上,先让弹珠跳一下,趁着弹珠还没着地,赶紧抓小石子。完成所有的石子后,还要把石子抓在手心,轻轻往上抛,看有多少个跌落在掌背上,最后又把石子轻抛反手抓石子。这一招最难,我总是抓个空!

电台主持人说,她玩跳格子,是很乏味的。就只是跳那几个格子罢了!啊!在我们的时代,跳格子的跳飞机还有延伸的玩法。那就是用小石子逐个逐个格子丢,有石子的格子必须避过。跳完所有的格子,就得把小石子丢到最后的半圆形“天地” ,根据“敌方”的指示,以“天”或“地”方式去摸索取回小石子。还要把个人的石子往后抛,丢中的格子是你的“家”,别人就不能踏到你的家。你自己就可以双脚踏着自己的家。现在有的孩子玩跳格子,是丢硬币在格子里,这是富裕的时代!

年幼的时候,家里没有电视机。夜幕降临,我们就坐在屋外乘凉,听阿嫲讲她在遥远唐山的故事。在黑夜的星月光辉中,偶尔有流星划过夜空。也有天狗吃月亮的月食现象。阿嫲吩咐我们拿家里的锅碗瓢盆来敲打,成功把天狗赶走了!大家都觉得非常有成就感。是对科学的无知,也是难忘的回忆。

时光绍流,一甲子的年岁过去了,童年回忆却深深烙印在脑海中。

Photo by Cesar Andriola on Unsplash

支持作者
喜欢这个作品?请略表心意。

从1986年《成长中的六字辈》到38年后的今天,六字辈的故事重新启航!张永修主编的《成长中的六字辈 2.0》不仅是文字的汇聚,更是岁月的见证。曾经的年轻写手们,如今历经人生起伏,以成熟的笔触展现生命的深度。 这部文集集结了35位六字辈作者的珍贵作品,值得收藏,一再品读。
六字辈再聚首:《成长中的六字辈 2.0》人生新篇章的共鸣之声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