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一起,温渡人生

by 谢智慧

张美莉

有人问我,「两年多的疫情期间,妳有出门吗?」
有。除了每天固定到海边晨跑和间中疫情暂时放缓时与朋友们聚会,这两年多来,我最常去的地方,是医院。

2020年8月,我受朋友之托,到医院探访一位陌生人。
朋友的同修。
罹患子宫癌。
单身在新加坡工作生活。
我知道的就这么多。

第一次见面,我带上了蒋勋的书送她。那是她手术后的第二天。后来我才知道,原来她的生日刚过,刚满47岁。

因为是抱着探访朋友而不是陌生人的心情,虽然素未谋面,却没有任何的别扭。我没有询问病情,只是关心她手术后的生活起居。

第二天我再到医院时,刚好看到护士帮她穿上压缩袜 compression socks。那是因为她切除了部份的淋巴结,压缩袜是为了防止脚水肿。
「连穿袜子那么简单的事,都无法自理。真的,不能 take things for granted,人生没有理所当然的事。」
她的语气充满着感慨。

她主动提起了病情。
四月开始发现月经失调,来两次。
五月开始有血块。
六月月经几乎天天报到。
七月贫血到医院输了两包血,也进行化验。然后,就确诊罹患子宫内膜癌。
八月切除子宫、子宫颈、输卵管、卵巢和部分淋巴结。
一切,都是几个月内发生的事。在这之前,一切,都是好好的。

我上了一堂无常的课。

从他人的经历中,学习与思索,关于生命。我们的身体真的是暂时借来用的,随时都可能出现变化。健康的时候,感恩和善待这个身体吧。

过后的日子,我陪伴着她多次进出医院。
见主治医生。
见化疗医生。
寻求第二医疗意见。
见放疗医生。
放疗。
接受结肠镜检查 colonoscopy。
请我陪伴,一方面是希望有多一个人帮忙听医生的解说,另一方面也希望我帮忙提问一些她可能没有想到的问题。

我上了一堂又一堂关于医学的课。

经过基因检测(Genetic Test),她的病因相信是由基因突变或错配修复引起的,称为Lynch syndrome (Lynch综合症),可能有家族遗传性。可是经过检测,她的基因突变不是家族遗传性,而是本身的基因突变。至于如何发生,目前没有答案,还有待进一步的医学研究。因此,她的案例被放进资料库和研究室,以进行进一步追踪。

如果携带这种基因,会大大增加罹患肠癌以及其他癌症的风险。因此,她需要定期接受结肠镜检查和乳房检查。

在她决定是否要接受化疗时,我们一起上了一堂关于ITC Isolated Tumor Cells 孤立性肿瘤细胞的课。

根据她的医药报告,在切除的三十个淋巴结中,发现两个转移癌(metastatic carcinoma)。结论却是:没有结外扩散(extranodal spread: no)。原因是:那两个转移癌属于 ITC,在癌症分期中,不属于转移癌。

我后来谷歌了一下,ITC 是孤立性肿瘤细胞,单个细胞或最大径 ≤ 0.2 mm 的小细胞簇,属于淋巴显微转移。化疗医生解释,由于近年来科技的日新月异(比如显微镜的解析度提高或是切片检验可以切得更薄),才能检视出小于0.2mm非常微小的癌细胞。他用笔尖点了几个小点,「这些微小的癌细胞独立存在,没有聚成肿瘤。只有在显微镜下,才可以看到。因此,目前无法确定身体其他部位,是否有这样微小的癌细胞的生长。」这些微小癌细胞是近年来才能够被发现的。因此,没有足够的医学数据显示,化疗是否会降低癌症复发率或延长生命。也可能,其实原来就不需要化疗。如果选择化疗,身体可能会被副作用折腾。

重点是,是否要进行化疗,病人需要自己做决定。

在需求第二医疗意见时,我们又上了一堂关于生命的课。

医生说,
「癌细胞虽然微小,但事实是它已经转移至淋巴结。有没有通过淋巴或血液循环转移至身体其他部位,暂时不得而知。」
「如果妳是那种不管癌细胞有多微小,都要完全处理掉,不然会后悔的人,那就选择化疗。」
「如果妳是发生了才来处理,也不会耿耿于怀的人,妳可以直接做放疗。」
「这不是一个医学决定,而是妳个人的生命态度。」

生。命。态。度。

人生的功课。生命的选择题。
有不解。
有不安。
有踌躇。
有茫然。
人生,就是在不断的选择中渡过的。

最后,还是在医生的建议下决定不做化疗。

然后,我又陪伴她上了一堂放射治疗(又称为放疗或电疗)的课。

我特地联络了一位曾经是放射治疗师的朋友,粗略了解放疗的过程、选择、副作用和预后。

原来放疗大致上可以分为体外和体内两种。
体外放射治疗(external beam radiation)是用放射治疗仪器隔空照射癌细胞。这是最常见的放疗方式。
体内放射治疗(brachytherapy)是将放射源置于体内,近距离照射癌细胞 。

放疗被称为「隐形的手术刀」,可以作为根治性治疗、辅助性治疗或纾缓性治疗。她的放疗选择属于辅助性治疗,用于手术切除后清除可能残余的癌细胞。

放射医生除了给我们上了一堂放疗的课,也谈臣服。
「如果发生了副作用,就去克服。每个人的身体反应不同,多想反而会给自己压力。」
「会发生的,就会发生。」
医生果然看多了生死,说话直接,也真实。

在陪伴她做放疗前的准备和第一次放疗时,我又上了更多关于放疗的课。

她的情况不需要作固定模具,而是在进行电脑断层定位后,在身体点了四个永久性的小点(permanent tattoo), 以确保在治疗时能使患者每次都是处在相同的位置,提高治疗精准度并减少副作用。我看了那些小点,就像很小的痣。

她说第一次放疗没有任何特别的感觉,只是可能是心情紧张,没有顺利排便,超声波显示肠内有许多粪便。治疗师说,粪便会吸收辐射,对肠子不好,建议她以后尽量排便。我后来读到,放疗的其中一个照护方法,就是采低纤维、低渣的食物,以减少粪便的累积。

陪伴她接受结肠镜检查时,我也大略读了一下。根据规定,由于结肠镜检查需要给予短效之镇静及麻醉止痛药物,结束后医院会让我签名,保证陪伴者会安全地把病人送回家。

记得她出院后的第一天,拜托我到医院买束腰带以帮助复健,再送到她的家。那是她出院后第一天一个人在家,由于担心有突发状况,我原来就答应会去看看她是否应付得来。

她请我帮忙时,都是客客气气的。在需要他人协助时,懂得开口寻求帮助,其实是必要的。有时候我们需要的,只是别人轻轻地拉一把、聆听、关怀或小小的拥抱。

我没有做什么,只有陪伴。我乐意。

最近重提两年前认识的经过,她坦承当时自己的确需要别人协助,但对于陌生人的好意,还是有所保留。当初的安排,纯粹是朋友的热心。当朋友向我开口时,我表示自己乐意,只是担心对方会觉得有负担。当时我也有所顾虑。我担心是朋友太过热心,对方不一定能够接受好意。后来朋友说,和对方沟通好了,她希望我过去看看。我和她直接联系时,她也没有说不需要。她说,因为真的需要有人协助,她是抱着看看是否和对方投缘的想法和我见面的。

记得有一次她向医生介绍我的时候,说,「这一位,在我生病之前还是陌生人。现在,是朋友。」

人生,你不知道转角处,会遇到谁,谁又在等谁。

与其说是我陪伴,不如说是让我有机会学习体悟生命。

人生走着走着,有些人就自然地走在一起。当中的因缘,谁也说不清楚。

她也重提两年前在决定是否要接受化疗时,渡过了两个星期的心情起伏不定,和几个失眠的夜晚。她心乱如麻。

后来她上了一个在线禅修课程。当师父开示说到「自我」时,当下她突然就有了清楚的决定。

我问,是哪一位师父?

Yongey Mingyur Rinpoche.

我会意的微笑了。

特殊的缘份。

在我的案头上,放了十几本我会不断重读的书。其中大约十本,都是 Mingyur Rinpoche 的著作。疫情期间,我也上了数个 Rinpoche 的线上课程。那是一位和我很相应的 Rinpoche。

后来,她送了一串念珠给我时,我才知道原来 2019年她在机缘成熟下去了尼泊尔参加了 Rinpoche 的禅修课程。她滔滔不绝讲了她和 Rinpoche 的缘份,和上课的种种。
「我特地多买了几串念珠请 Rinpoche 加持,打算送给有缘人。妳和我有缘。妳和 Rinpoche 有缘。」

感恩。

在知识、情感和心灵上,收获满满。

七月底我们相约一起晨运健行;八月初约了她晚餐,为她庆生。她说,又一年了,又要做结肠镜检查了,问我可否陪伴。当然可以。

她说,「能够活到这个岁数,真的不容易。可以活第二次,我充满着感恩。人生,充满着无限的可能性。」

人事物每分每秒都在转变着。
显现。
改变。
消失。
没有人可以假设如果,猜想未来。每一秒,我们都在和前一秒的自己告别。

唯一真实的,只有当下。

当下,有你,有我。 (@七夕2022)

Featured photo by Olga Kononenko On Unsplash

支持作者
喜欢这个作品?请略表心意。

我们诚挚邀请您加入人间烟火这个专为艺文及教育工作者打造的交流平台,让世界看见您的才华。 一起创造一个更加多元、创新和包容的世界。
让世界看见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