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宜婷
说到禁忌,你会先想到什么?
我会想到 LGBTQ+的议题。在一个穆斯林国家和华人家庭中成长的孩子,这个话题永远不会出现在饭桌上,而我刚好符合以上的所有条件。
从一个留台回马的游子角度,我发现大马社会对于 LGBTQ+的观念在持续进步中,尤其是年轻人。但对于一些长辈来说,他们还是相对地较为保守。我最常听到的话就是“我尊重同性恋,但我不可以接受我的孩子是同性恋”。
这话本身矛盾且合理。我理解他们这句话背后想表达的含义。
“我尊重同性恋。”在长辈眼里,同性恋是陌生的名词,在他们的时代带着负面和不正常的标签。所以,他们选择假性中立,只要不关我的事,就不去理会。
“但是,我不可以接受孩子是同性恋。” 这到底还是对同性恋的歧视,长辈不希望孩子“不正常”。因为在他们生活的时代里是没有同性恋的。
我想把在台学习到的 LGBTQ+知识分享出来,让多一点人认识。
我曾在台上过一门“性别与文化”通识课,老师是一位跨性别人士。那是一堂意义非凡的课。
首先是性取向。它其实就像光谱一样,基本上绝大多数人都在光谱的中间值,每个人都有可能喜欢男生或女生,反而绝对的异性恋和同性恋才是少数。
然后是性别。性别不只是男性和女性。性别有第三性、双性人、跨性别和非二元性别,指的是现有的性别都不适用与于Ta身上。性别不仅限于生理上,心理上也认同才是最重要的,而且不是所有跨性别者会去进行性别重置手术。
性别和性取向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你看到一对男女牵手,就以为是异性恋,那就想得太简单了。他们有可能是一对跨性别情侣,也有可能是一对同性恋情侣。例如男生的心理性别是女生,喜欢的性别是女生,那Ta就是女同性恋。
不妨试着走出自己认知的框架,你会发现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LGBTQ+的群体生活在大家的周围,大家都是人,没有不正常。
最后,问自己一个问题:你是怎么确定自己的性别?
Featured Photo by Alexander Grey on Unsplash
支持作者
喜欢这个作品?请略表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