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常去新加坡,不过现在若有进出新加坡,也不考虑公交车,我首选共车。这次来载我的是一个年轻人,他在路上侃侃而谈,不过有件事情他说来轻描淡写,就是他服务的公司有许多同事是驾摩多车的马劳,先后已经有4位同事在回家路上意外丧生了。
南马
-
-
蔡兴隆 — 80年代成长的我们这些没有跟著大队走进医科系法律系金融系的奇特青年,在许多地方擦撞得鼻青脸肿,想要当一份出版刊物的怪趣味编辑、想在夜里的广播节目说故事给陌生人听、想拿着单眼相机穿街过巷拍遍马来西亚风光,然后出书开讲座,滋润下一代的本土情怀。
-
黄筠娣 — 小时候我妈妈常去的杂货店宝号“南发”和“南泉”,他们对邻近的所有人都了如指掌。谁家孩子出门工作了,谁家嫁女儿娶媳妇,谁家夫妻吵架了……,没有他们不知道的事情。这两家杂货店充满人情味,家境困难或者是突发不幸遭遇,都可以赊账。
-
阿萍 — 北干那那的新村屋子总有让人惊鸿一瞥的事物。木窗上的漆,犹如蝴蝶般把窗口打开。
-
杨诗文 — 海人是早期生活在柔佛海峡的海上原住民,也称为实里达人。他们曾是马六甲和柔佛王朝雇用的海上军团,守护着这片狭长的水域。不过,这片海峡此刻一点也不平静,随着填海工程的到来,海人面临随时得迁村的命运。
-
蔡兴隆 — 终于认识慕名许久的曾志龙,脑麻马拉松跑者,刚刚从台湾跑回来,正计划用独立选手的资格,冲刺奥运参赛资格。他是我的同乡,比我年轻十岁,生命力之坚韧,不容小觑。
-
秋吟 —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踏树根的游戏,还有运动场上五颜六色的队旗,以及冰淇淋的铃声嬉闹声 。那些失落的影像、声音,还有庙里冉冉升起的烟味、祖母清香发油与手上水果的气味,农科换节到田里的脚步声,荷锄的哼哈声,运动场上的加油声……
-
小曼 — 一不小心,我竟成为一部贺岁微电影的”男主演”!2018年12月初,在新山的一家中资企业登门造访,提出要以二十四节令鼓为题材,拍一部贺岁微电影。我若没有异议,中国的导演及摄制团队在圣诞节前便将飞过来 …….
-
Ivan Lim — 麻坡有着不同的历史和民俗文化, 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行業, 各行业都有形成了独特、 精湛的老舊文化, 但近几十年,这些难以泯灭的美好记忆的老行业正在慢慢消失。
-
对于很多马来西亚的华人来说,二十四节令鼓是新年的一个重要仪式。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1988年由二代华人陈再藩老师创立,融合了传统二十四节令、舞狮和书法等元素,体现了华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和骄傲,2009年被评为马来西亚国家文化遗产。
-
张美莉 – 我从小生活在居銮的贫民区 ~ 哈芝马南 Haji Manan,直到中三学末。整个社区已拆毁多年,建筑起一排排没有特色的店屋。今天回神仔细回忆,才发现原来儿时的记忆清楚的烙印在脑海中。彷佛在记忆之流中,还清楚看到小时候的自己。
-
Shirley Heng — 外国月亮比较圆,人往往向往远方的景色,而忽略了身边的美景。第一次参与由讲解员领队在熟悉的老街庙宇半日游。每次和母亲踏入印度庙,古庙,或是经过看见这些老建筑,总是对它们一知半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