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陶沙新村风貌”壁画创作历程

by kflai

蔡文涛

在2015年南峇街,伊斯迈街,毛申律路,火车站路及东姑马哥打路旁的老店,已被当时的房屋及地方政府部副部长拿督哈丽玛颁布为 “居銮特区发展计划”, 目的是通过计划协助居銮推广生态与文化旅游, 其中的美化计划之一包括壁画项目。我当初选择南峇街及伊斯迈街为人文壁画创作的落脚处,只因这里是华团及宗乡会馆的聚集区,具备了华人社区的代表意义,若以华人丰富的文化及人文的内涵,通过壁画艺术的形式呈现,不仅能增添文化气息,也能为已失去光辉的老城区带来一丝的温度。

根据之前陈秀科路创意后巷的壁画为例,市政府若是依样画葫芦的把缺乏整体主题性或意义的壁画复制到这里,将无法符合曾经见证居銮历史事迹的老城区氛围。不愿看到规划失衡或计划最终变白象,因此向华团及乡团领袖们反映,并献议与地方政府洽谈,争取领养部分老城区以进行规划与管理的工作,才能自主的设定符合老城区价值的主题壁画,以达到预期的成效。

叶陶沙新村主题壁画是三年前的构思,并付之精力筹备的创作,根据居銮文史事迹文章作为脚本,创作了一系列的早期生活情景的构图,包括叶陶沙新村风貌,明吉摩诃畔,南峇街繁华的街景等几个壁画题材,期间也寻求前村长刘桄僖的协助,多次到村内采集资料及拍摄了许多照片,作为记录以丰富创作的内容,特别是叶陶沙新村的题材,创作的空间广而深,主题中可延续许多新村生活面貌的小情节,生活小情节中又可发掘出宝贵的人文价值,除了包含过去生活身教功能外,更能体现“真善美”的精神价值。

2018年变了天,日出象征希望之光的升起,但却无奈的在新政策下,承载了人文关怀探索的壁画项目,在不被祝福下无疾而终,我不得不放弃在此存有的任何构想,唯有将创作人文壁画的热忱,转移到外县城乡去发掘适合的墙壁,让我把对这传统新村共同拥有的特性与记忆用画笔尽情的挥洒上去,几年以来虽然创作了多幅富有人文意义的壁画,但始终无法把叶陶沙新村的那份情感,复制在其他城镇的墙上。

那一份新村的情感是在2016年浮现出来的,当时为母校居銮中华中学百年校庆,绘制旧校景壁画时,文史工作者孙福盛学长负责和我沟通及协调,孙学长提供了许多相关的旧照片及文档协助我设计壁画的构图,在其收录共42篇的“老居銮说居銮”文档中我惊喜的阅读到许多描述有关居銮早期事迹的文章,其中土生土长的村民邓佩珍撰写的  [叶陶沙:庙多, 菜多, 水井多] 的文章标题,深深的烙印在我的脑海中,也埋下了以居銮早期面貌的题材为壁画创作的种子。

疫情肆虐的2020年新常态下心情难免低落,但黑暗中总会有一丝的曙光,没想到三年后会站在旧城区伊斯迈街老店屋的墙壁前,为“重生”的叶陶沙新村风貌壁画的构想重新出发。户外壁画的构图设计必须考量到周围环境,除了墙面上的门窗和障碍物限制题材发挥外,最大的约束还是宗教种族及文化习俗的敏感性,在这片国土上,经常会有许多课题无故的被炒作及引起没必要争论,壁画创作的内容就必须避重就轻的取舍,前期的创作阶段更是费尽心思,因此创作一个华人色彩浓厚的新村大型壁画,竖立在街墙上好几年,在多元的社会里必须关照到不同族群背景及各阶层民众的感受,虽然已经获得市政府接纳通过,我还是非常谨慎的对壁画构图反复的审查及调整,力求营造“比重均衡”的画面。

出乎预料的,在动笔前,华人社区的网络平台,率先传来了针对老城区壁画项目的讨伐声浪,但我不可能就此放弃坚持已久的热忱与理想,事物本是一体多面的,只在于所处的位置看见的是美好还是缺陷的一面,值得安慰的是社会大众,都能体会及感受到人文内涵所传递的那股温度。

经历了漫长的风吹雨打及日晒雨淋的考验下,一幅南峇山下的早期华人传统新村终于完整的呈现在老城区,满足的喜悦超越了身心的疲劳。

上世纪50年代英殖民地政府为了对抗马共的武装威胁,在全马各地实行把华人聚居一处管治的政策,以切断马共获取资源及讯息的管道,华人新村就是在这政策下产生。目前全马一共有613个华人新村,其中包括436个传统新村,134个重组村,43个渔村,根据文史工作者孙福盛学长的述说,叶陶沙新村是全马唯一以开埠先贤名字命名的华人新村。

叶陶沙新村在50年代建村时并没有自来水的供应,村民只能挖掘水井获取食水,根据获得的统计数据全村共有110口水井,虽然后期自来水的供应为村民们带来了许多便利,但许多村民目前依然保留水井,供补助及以备不时之需。我以传统新村的典型特色,木屋,水井,菜园及红毛丹树作为场景,通过描绘围绕这些景物而互动的寻常人家,叙述早期华人新村生活的面貌。现今的新生代们大部分不曾看过水井,也不了解当时如何汲水和以扁担挑水的生活作业,更不懂物资贫乏年代的艰辛生活,我希望父母们能够向孩子导览,毕竟新生代的孩子们,是在物资富裕及安逸的生活中成长,价值观的差异在面对未来生活的挑战时,往往显得较脆弱,让新生代们通过作品了解并感受目前享有的一切并非理所当然,而是上一代的父祖辈们艰辛换回的成果,传达并教育他们必须懂得珍惜眼前的一切及感恩上代长辈们的付出。

许多友族同胞们都会反馈他们对壁画作品的观后感,认为长久以来各族都能和睦相处在这片国土上,有的还记得小时候经常会随父亲,毫无避忌的在华人经营的咖啡店,与华人朋友们喝茶聊天的情景,只是部分的领袖经常玩弄种族宗教的情绪,造成种族间互相猜疑。“包容与和谐”是我壁画作品的核心价值,我特意在水井边安排了华裔男长辈,巫裔少女及印裔少妇以铁桶汲水的生活情景,反映邻里间的和睦,长久以来互相包容的共享着同个资源。三位马来少女来到了菜园,喜悦的发现菜园里觅食的母鸡与小鸡,蹲着采菜的农妇也报以亲切的微笑,以及 三名各族的孩童在木屋前的红毛丹树下喜乐的汤着秋千,都是刻意的通过故事的布局把包容的元素,贯彻到每个日常生活中,以便呈现整体和谐欢乐的氛围。

壁画中的木屋是真实的存在村里,只是在2020年九月间被装修翻新了,我知道该户人家姓黄,因此把堂号(江夏)添加到壁画中的木屋大门上方,这是早期传统新村的文化,现在的新住宅已经看不到了,年轻的一代也有许多不甚了解自己姓氏的堂号及来源。

屋子的周围总是孩童们的快乐天堂,当时一户华人家庭成员八个,十个是很普通的现象,左邻右舍的孩童都喜欢聚在一块嬉戏,年纪稍小若无法参与其中,总会哭哭啼啼的,姐姐往往是安慰及疼爱他的那一位,那个贫苦的年代姐姐都肩负着沉重的责任,父母出外忙于工作时,姐姐就必须负起处理家务及照护弟妹的工作,而当时的弟妹们都是由姐姐的呵护中带大,因此许多幼辈在长大成年后,还保持及珍惜着这段特殊的感情 ,我通过画中姐姐采摘红毛丹给弟弟的情节,反映了艰苦成长之中铭记于心的温馨亲情。

许多民众和我都不是土生土长的叶陶沙新村村民,但童年在新村生活成长的我们,都非常缅怀过去共同拥有的新村特质生活,童年的生活多姿多彩,虽物资贫乏乐趣却无穷,童玩游戏繁多,捉鱼打鸟亲近野外,佳节气氛浓厚,左邻右舍相互往来,洋溢着人情乡情,那是美好的童年家园。现今科技的发达加速了发展的步伐,人们的心态也在环境改变中不知不觉产生变化,传统新村的面貌也随之渐渐改变,木屋一间一间的装修翻新,许多年轻人纷纷往城市定居发展,留下守候的大多数是长者及妇孺,村里的小沟再也看不到美丽的小鱼儿了!时代的变迁使一个年代的人情与朴素的氛围,慢慢被遗忘也渐渐消失中。一个城市在提升建设的同时,也应重视人文的发展及其社会功能,让人感受温度才是宜居的城市及让访客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

艺文及文史工作者长久默默的在耕耘,在还能记得时把美好的 “真善美” 通过文字或其他的方式,留住一代人美好又珍贵的人文,完好的传承下去将会是下一代人的最佳礼物。

* 转载自居銮文艺协会文学季刊《銮风14》

我学到了做自己喜欢的事,不是为了别人的赞美,不是为了利益,而是很纯粹地想让自己快乐,让生活充满色彩。一 林筱彤
小黄鹂鸟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