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来玩跷跷板丫

by 谢智慧

嘘鲸

当初看到这个主题时,我觉得很有趣。

我一个体弱多病的写手,多数处于医院中,工作是客服,拿着一份小小的薪资,空闲之余还能敲敲键盘码文,我已经很满足了。

我的工作与生活紧密相关,互不影响。

要说平衡嘛,我即不耽搁工作,也没时间享受生活;要说不平衡吧,我的生活中治疗占多数时间,与工作时间其实不成正比。

所以平不平衡,难说。

但是最近我哥哥回来我身边陪我,让我有了新的感悟。

工作和生活是跷跷板两端,其中一边偏重,就会向这一边倾斜,失去平衡。

但是如果,有个人在呢?

跷跷板的两端都有人,那就会变得不一样。

两人对坐两端,轮流用脚蹬地,使一端跷起,另一端下落,如此反复,游戏以取乐。

生活需要点乐趣,需要有人陪你玩,那才会热闹丫。

单独一人的跷跷板,就像晚上暂停营业的游乐园一样,独孤且忧伤,失去了生气。

一个灵魂很暗淡,需要另一个灵魂来互动呢!两个灵魂碰撞出来的火花,足以支撑你继续在人生中走下去,到时候平不平衡不重要了,亦或者根本不需要平衡。

每个人都有一份工作,自力更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

可并不是每个人身边都有那么一个人在陪伴,还有那么一份愿分担、和被理解。

多少离家在外打拼的年轻人,夜幕降临时,被空虚和孤独压垮了肩膀,疯狂想家。

多少孤独无力的孤儿,深夜望月,祈祷着有个人结束他多年来的寂寞空虚,他也渴望被爱被需要。

多少成家的中年人,扛着养家糊口的压力,工作完静呆车内默默喝酒抽烟,硬撑着不敢崩溃。

生活不易,大家都不容易。

曾经我就见有位母亲去学校带孩子,拉着小女孩,不停地打电话。小女孩背着书包,小手紧揪着妈妈,一路被拖着甚至小跑起来。然后她就跌倒了,擦破了膝盖,疼哭了。妈妈赶紧蹲下安抚她,又不停地跟电话另一头道歉,最后也在哭。

对不起对不起,小女孩哭着道歉。

她小小的步伐跟不上大人们社会匆忙的节奏。

妈妈蹲着看着女孩的伤口十分焦急,她忘记了孩子才是最应该捧在手心小心呵护的宝贝。

她的跷跷板,重心在工作太久了,所以跷跷板的另一边,女儿从那上面摔下来了。

他们向彼此道歉,但两人都没有错。

要工作之余还要照顾到生活没那么容易。

现在生活水平提升,双薪父母越来越多。

家庭呢?生活呢?就失守了丫。

还有次住院时,隔壁家庭也让我感触极深。

一位消防员,工作意外压断了腿,躺了医院一个月。这一个月竟然是他一年来难得能与家人共处的时光。

“爸爸能陪你玩了,宝贝开不开心?”

“我很开心爸爸陪我玩,可是我不想爸爸受伤。”

我想如果重来一次,她宁愿选择让爸爸不受伤,也不要这样的陪伴。

女孩很懂事,看得出这位贤惠的母亲,把孩子教的很好。

无疑他是很幸运的,跷跷板倾向了工作一方,可是另一端的两人都在站着支持着他的工作。

这个跷跷板不会不稳,只为让他安心去为民服务。

一个成功男人身后都有一个伟大女人,这句话不假。

是母亲也是妻子,是她们撑起了你的家和你的生活,你只需顾虑工作。

回到家,还有人为你留盏灯光,多么温暖。

打开门,还有那一屋子饭香与欢声笑语,多么温馨。

有人在等你归;有人在候你至。

有个人盼着你、挂念着你。

这是一种相互的力量,很强大的信念支撑。

我想说:分担很重要。

身边有个人总究会比较好,多一份安心多一份羁绊。

一个人顶着千斤顶很辛苦,身边一只手探过来,多多少少给了你支撑和继续坚持的力量。

一个人在黑暗中走了很久,若有个人牵着你一起携手,心中就有了方向,不会迷茫失措。

有你在陪,有你体谅足以。

身边有人携手,就有了共进的力量。

病人的生活很简单,每天就是治疗,各种苦中作乐。

一个人也可办到劳逸结合,在两方反复地弹性跳跃着,从其中达到最大的乐趣。

生活和工作就像跷跷板,选择了一边,重心总会往一边倾,但是你也可以收回重心,换另一边,灵巧地转换重心,这个跷跷板就能动起来了!

时不时朝工作倾一倾,升职加薪,升官发财,它就到了顶端。

这时就要顾及另一端触底了的生活。

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喜欢的事。

可以歇息一段时间,窝在家里睡大觉,吃零食追剧。

可以与朋友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游山玩水。

可以和陌生人打球,来场汗水淋漓的较量吧!

来约会吧!带爱人去吃一顿好的,送一束花。

是家庭日!带妻儿去逛一逛海洋公园,一起吃大餐。

将生活这边端平,整理好心情,再回归工作继续奋斗。

都做到了陪伴,享受和休息。

要懂得让自己在繁忙的节奏中喘口气,从压力中找到出口来宣泄。

别在忙不完的事务中迷失,忘了找回自我。

这才是弹性的生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平衡标准。

不必要求要和别人一样。

一个星期五天的工作日,其余两天是生活,也很平衡。

不需要达到正比,按照自己舒适的节奏来就好。

你自己满意就好。

平衡是不存在的。

不需要平衡,平衡的跷跷板哪有乐趣?

只要我们能适应其中的转换,随机应变,那个“跷跷板”就活起来了!

工作是,生活是。

你是,我是。

人生要过得舒服舒心,工作和生活都是游乐设施。跷跷板不必畏惧,找个人玩起来吧。

朋友也可,家人也可,陌生人也可。

一来一往,乐在其中。

有伴相陪,足矣。

Photo by Pascal Bernardon on Unsplash

支持作者
喜欢这个作品?请略表心意。

从1986年《成长中的六字辈》到38年后的今天,六字辈的故事重新启航!张永修主编的《成长中的六字辈 2.0》不仅是文字的汇聚,更是岁月的见证。曾经的年轻写手们,如今历经人生起伏,以成熟的笔触展现生命的深度。 这部文集集结了35位六字辈作者的珍贵作品,值得收藏,一再品读。
六字辈再聚首:《成长中的六字辈 2.0》人生新篇章的共鸣之声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