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泥
很喜欢书法家张充和「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这副对联,摘自张本人诗作。既曾书写多幅,想必张充和亦颇为喜爱自得。我对昆曲所知不多,无从领略「一曲微茫」的心境。然而人到中年,回首半生交游,确实期待「十分冷淡存知己」如此淡而有味的往还。不过这是我个人的体会,未必契合张充和原意。
由于长年在家工作,加上亲戚不多,朋友亦少,我几乎没有社交,可说是大隐隐于市。平常除了家人,难得与其他人说上几句话。或许一般人无法忍受长期如此孤决的生活方式,未免太过无聊。然而我全然接受,始终安之如怡,不以为苦。
一样米养百样人,人人禀赋不同,无可如何。不过谈起人际关系,内向、孤僻之人似乎隐隐带着原罪,社会亦不鼓励。身为资深孤僻之人,我倒觉得无须污名亦不必美化孤独,孤独有利也有弊,一如社交活跃有利也有弊一样,如何取舍全看自己。若能坦然接受自己特质,不受外界评价影响,专注营造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无论孤独或社交活跃,人人都可以找到自己喜欢且合宜的生活方式。
自幼没多少朋友。虽说求学时期有些内向,加上常搬家,朋友总是交不久。但如今回想,主因其实是我不擅长和别人互动,或说不会聊天。后来迷上阅读,谈得来的朋友就更少了,喜爱阅读原就小众,我又不大看漫画,而同学风靡的言情小说如琼瑶,我看是看了,惟兴致不大。我喜欢《基度山恩仇记》等翻译小说,后来又看一些武侠小说,与一般少女的喜好相去甚远,那就很孤独了。
倒是网络兴起之后,早先因缘际会遇到一批相谈甚欢的网友,慢慢地我才逐渐比较会聊天。尽管随后由于各自忙于生活,这群书友终究散了,但交情较深的仍私下偶有联系。我很喜欢这样的关系,没见过面,不知彼此现实面目,纯粹聊书、聊天。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不少人因纳兰性德这名句而感伤,我却认为无可避免。如今社交媒体兴起,大家多少都会认识一些网友,我近来几次与网友不欢而散亦。年纪渐增,我虽仍秉性直率,却不愿逞口舌之快而动辄伤人,言语客气周到许多,为何交友反而更不顺畅?
或许关键是年纪。之前那群网友,年龄相距不远,彼此的生命状态相近,沟通相对顺畅,一两句话彼此了然于心。如今于网络相遇,相差二十岁并不稀奇,这就不太容易谈得来。比如某位年轻网友,她曾向我推荐某作者,我没兴趣,这让她十分不痛快,期待我欣赏那位作者,并与作者交友。当时婉言表示我和她年龄相差甚多,生命重心不同,欣赏的作者自然大不相同。当下我努力缓颊,可是明知她未接受。然而事后我亦不大痛快,不喜欢某人不行吗?为何还要向外人解释?此事使得双方都有芥蒂,日后终因细故争执,不欢而散。后来我才发现,不少年轻网友都如此,共同喜欢某些作品、作家,才是朋友。那就算了,我喜欢或不喜欢是隐私,不容外人干预,这类朋友不交也罢。
亦有相交多时,认清对方个性,觉得不宜继续相处的。我又不是先知,无法一眼看穿网友底细,熟了之后方知不对盘,尽管有些感伤,然而结束友谊对彼此都好。人生短暂,没必要勉强自己,非得和不对盘的人相处。对自己有害的关系,早点结束比较好。
人生在世需要社交,长久孤寂确实影响身心健康,容易陷入偏执。适当社交可让人更认识自己也更认识世界。当然适当社交因人而异,并无统一的标准。
友谊毕竟是环境的产物。缺乏共同经验或愿景,不容易交心。我依然期待以文会友,彼此触发,相互勉励。外人看似十分冷淡,却是我认为刚刚好的友谊。我珍惜独自阅读写作,甚至发呆时光,不过也享受与其他人互动的时光,但不要太多。
Photo by Brooke Cagle on Unsplash
支持作者
喜欢这个作品?请略表心意。
【霜降】清空人生的行李箱 ≫